在“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中,各省市在通過不同的渠道與方式去實現能源總控。近幾年來,發展氫能產業這一舉動無疑是在能源革命中最具前瞻性的。山東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大規模推廣應用氫能的示范省份,依托豐富的資源和應用經驗,持續加快氫能產業布局攻關,產業鏈條、創新體系、政策體系日益完備。
目前山東已建成25座加氫站,累計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1000余輛,“十四五”期間,山東省將累計建成加氫站100座,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萬輛,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力爭突破1000億元。除了山東工業副氫優勢,在政策有力指引之下,1200余家企業集聚氫能產業鏈,已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氫能產業集群。
省級政策為氫能發展開路
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氫能源產業發展作為超前布局先導產業、搶占新能源技術制高點的重要領域,強化頂層設計,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啟動氫能源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超前編制:
2018年,山東在全國率先啟動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山東省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25年)》《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強化對氫能產業的規劃引領。
2019年初,山東省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聯盟,同年6月,中國氫能聯盟在山東發布全國第一個《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成為支撐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提出打造“中國氫谷”“東方氫島”
《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于2020年6月發布,從時間上來說,可謂先人一步。文件提出的主要目標:
1. 2020年到2022年,為氫能產業全面起步期。聚集100家以上的氫能產業相關企業,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20000臺,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5000輛,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突破200億元。累計建成加氫站30座(含與其他能源合建站);累計示范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左右。
2. 2023年到2025年,為氫能產業加速發展期。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50000臺,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20000輛,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0000輛,累計建成加氫站100座。
3. 2026年到2030年,為氫能產業塑造優勢期。
4. 打造“中國氫谷”“東方氫島”兩大品牌,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聊城—濟寧),建成集氫能創新研發、裝備制造、產品應用、商業運營于一體的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示范區。
提出“氫進萬家”:
2021年4月16日,科技部與山東省政府簽署《共同組織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的框架協議》,聯合啟動“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自此,山東省立足氫能資源、技術、產業實際,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筑用能等多個方面率先開辟氫能多場景示范應用。“一條氫能高速、二個氫能港口、三個科普基地、四個氫能園區、五個氫能社區”是“氫進萬家”設定的建設目標。
非化工園區鼓勵制氫加氫站:
今年5月,山東省發布2022年 “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二批)的通知,其中對非化工園區發展制氫、制氫加氫一體站項目提出政策鼓勵。在氫能方面,通知指出:
1、制定省級加氫站建設審批管理辦法,統一規范加氫站審批、建設、驗收標準。
2、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氫、制氫加氫一體站試點項目不在化工園區發展,且不受固定投資額不低于3億元的限制。
加強氫能裝備產業鏈:
今年4月6日,山東省政府發布《“十大創新”“十強產業”“十大擴需求”2022年行動計劃》,其中,氫能方面指出:要實施強鏈補鏈專項行動。緊貼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統籌布局,突出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光伏發電裝備、核電裝備、氫能裝備、儲能裝備等六大產業鏈。
重點推動的項目中包括億華通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生產制造、東德實業氫燃料電池羅茨式氫氣循環泵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并且提出,立足山東省氫能產業發展基礎,聚力打造以濰坊、淄博為龍頭的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產業集群和以聊城、濟寧為龍頭的燃料電池整車及氫能制儲裝備產業集群,支持棗莊建設鋰電產業集群,年度新培育1-2家儲備集群,爭取入選納庫。
目前山東建成了25座加氫站,日供氫能力2萬千克。累計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1000余輛,開通燃料電池公交專線30余條,示范運營總里程超過1500萬公里。十四五期間,山東省將累計建成加氫站100座,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萬輛,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裝機容量達200兆瓦,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力爭突破1000億元。
地市級文件為氫能發展添彩
山東已經建立了從關鍵材料,燃料電池電堆,發動機到整車全鏈條研發和生產體系。在省級文件之后,山東各地也發布了多個文件。
2021年12月,濟南發布《濟南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建設“中國氫谷”。重點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高新區、萊蕪區、鋼城區、章丘區打造“一核引領、四區聯動”的產業格局,統籌推進制、儲(運)、加、用全鏈條發展,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建設,開展氫能創新研究,推動氫能多場景運用。
除了濟南,之外,濰坊、淄博、青島、德州、泰安等地市也發布氫能相關政策,提出了氫能源行業發展目標,構建氫能產業合作新生態。其中,因為濟南、青島、淄博、濰坊是4座國家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試點城市,所以這四個城市對氫能的政策尤其多。
其中淄博市是唯一一家同時入選燃料電池汽車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城市。自2020年以來,一共有五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獲批,自由組合城市群使得淄博獲得了五個示范城市群的青睞,成為全國唯一同時進入京津冀、上海、廣東、河北、河南五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合作城市。
7月8日,淄博市首批氫燃料冷藏車交付運營啟動儀式舉行。淄博市生產的首批50輛氫燃料電池冷藏車正式下線投入運營,同時也標志著該市自主可控的“燃料電池膜—電堆—發電機—整車”的氫燃料電池產業鏈已經形成。淄博正在牢牢把握的發展契機,努力把氫能產業打造成為具有引領性、主導性的地標產業。
據淄博市提供的數據,全市年產氫氣48萬噸,富余氫氣8.8萬噸能夠外供利用。不僅如此,氫能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豐富。淄博市先行先試探索創新商業化運營模式,成立齊魯智行綜合運營平臺,作為氫能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車輛采購運營、應用場景打造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市已建成6座加氫站,累計加注氫氣350噸。10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分布11條線路,行駛里程達600萬公里。年內將形成3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運營能力。
濰坊則從加氫站的建設入手,推動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條發展。濰坊不少創新政策在國內都是首發,對全國都具有借鑒意義,比如濰坊鼓勵站點合建,只要合法建設的加油站、加氣站,擴展加氫功能時無須再辦理規劃建設相關手續。
在今年3月,濰坊市3座正在運營的加氫站分別拿到了500萬加氫站建站補貼。今年5月,濰坊相關人士表示,當下濰坊市正在編制全市的加氫站專項規劃,在做建站選址規劃摸底時,各縣市區已上報了91家意向建站的地點。大部分都是加氣站或者加油站升級為加氣加氫、加油加氫的合建站,單獨拿地建設加氫站的很少,政策驅動效應明顯。作為魯氫產業帶上的節點城市,濰坊市在今年1月出臺的政策中,將制氫、運氫、多類燃料電池產品等最高補貼提高到1000萬元。
另外,濰坊還通過招商招來了一家外資企業建設氫能源綜合項目。一個前提條件是當地有非常充足的天然氣源來制備低碳氫氣。據初步測算,通過焦化、氯堿、合成氨和甲醇馳放氣等渠道,濰坊每年可回收氫氣約70萬噸,可支撐10萬臺以上燃料電池商用車規模化運營。
今年3月濰坊市生態環境委員會出臺的相關政策中透露,2023年濰坊市氫能產業總產值要突破10億元。
多個重大項目結成產業鏈
在政策驅動之下,山東省的大型項目不斷落成:
泰山鋼鐵加氫母站:
五月份成功投運,是目前山東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加氫站。山東泰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工業副產氫開展氫氣純化,建成了全國第一座鋼鐵行業管道供氫加氫母站。這座泰鋼加氫母站需投資6000萬元,集制備、純化、檢測、充裝、加注和管道輸送于一體。
更重要的是,這座加氫母站打造了加氫站“前站后廠”的運營新模式。現在,濟南泰鋼至青島董家港港區開展的49噸氫燃料電池重卡示范運行專線,由于采用了“前店后廠”式的加氫站,省去了運輸環節,成本僅為22元每公斤。目前,泰鋼加氫母站可覆蓋周邊150公里范圍內氫能汽車用氫需要。
山東濰坊濱海區氫能源綜合項目:
山東濰坊濱海區氫能源綜合項目是濰坊第一個氫能源綜合項目,是由濱海招商集團引進落戶濱海區,由美國空氣產品公司投資建設。該項目一期投資3800萬美元、用地51畝,主要建設3條天然氣裂解制氫裝置及配套設施,生產高純電子級別、燃料級別氫氣以及液氮、液氧、液氬、液體二氧化碳等工業氣體,年綜合產能1.7萬噸。這個項目涵蓋了氫能制造、儲、運、加全產業鏈條,計劃8月下旬投產。
濰柴燃料電池產業園:
利用廠區燃料電池試驗發電和熱電聯供系統發電為園區供能,打造出全國第一個氫能低碳園區示范樣板。
中國石化濟青高速淄博服務區加氫站:
2021年11月18日,中國石化濟青高速淄博服務區加氫站啟動,它是全國首座具備加氫服務能力的高速服務區,該加氫站日供氫能力500千克,可滿足50輛燃料電池車輛的加注需要。
800標方/小時甲醇弛放氣制氫項目:
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兗礦集團)在淄博建起了800標方/小時甲醇弛放氣制氫項目,氫氣純度達到99.999%。
青島市氫能資源基地:
山東省最大氫燃料電池供氫項目。
青島港加氫站:
青島港率先試點氫能軌道吊、氫能集卡,并建成全國第一座港區加氫站,打造出全國第一個“氫+5G”智慧綠色港口。
濱州市氫能產業發展示范項目:
濱州市氫能產業發展示范項目即濱化集團濱華氫能源公司二期項目,6月29日舉行投產儀式。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裝置、工藝及控制技術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項目產能可達8000N/h,與一期產能1500N/h疊加,成為“萬噸級”燃料氫凈化壓縮充裝基地,可將氫氣提純至99.999%,優于國標。
濟南公交第一加氫站:
6月15日,濟南公交第一加氫站正式啟用。濟南公交第一加氫站由政府出資,濟南公交集團建設運營,是全國首個由公交企業獨立建設運營的加氫站,可滿足50-100輛氫燃料公交車加氫需求。自2019年11月起,濟南市陸續投入60輛氫燃料公交車進行示范運行,累計示范運行462.3萬公里,運送乘客607.8萬人次。濟南公交第一加氫站啟用后,可保障現有60輛氫能公交每年示范運行300萬公里,年減碳約5852噸。
青島-臨沂城際氫干線:
2021年6月26日,山東省(青島-臨沂)首條城際氫干線啟用,這標志著省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正式進入了跨城市規模化商用階段。
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實驗室:
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聯合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建成了集技術研發、認證檢測和產業育成于一體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實驗室。
在山東,正在致力于氫能產業鏈融合發展的企業有:
濰柴動力: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國內首款3噸氫燃料電池叉車,研發的國內首艘80客位氫燃料電池客運船實現了零碳排航運,氫內燃機的研發成功證明了濰柴的實力。目前濰柴動力具備了年產2萬臺氫燃料電池系統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生產能力。濰柴動力研發的燃料電池系統,配套應用全國首輛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雪臘車,曾服務北京冬奧會。
東岳未來:
全稱是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全球少有的擁有從中間體-單體-樹脂-質子交換膜(氫燃料電池膜、電解制氫膜、液流儲能電池膜)全產業鏈技術和產業基礎的企業,東岳集團是其大股東。
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示了2022年度山東省“瞪羚”“獨角獸”企業名單,淄博市48家企業進入山東省“瞪羚”“獨角獸”企業公示名單,其中2022年新入選企業47家,列全省第四位。東岳未來成為2022年度全省4家獨角獸企業之一,這也是淄博售價獨角獸企業。
賽克賽斯控股:
山東賽克賽斯控股發展有限公司研發制造的國內首套兆瓦級電解水制氫系統,電流密度與電解效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煙臺冰輪:
煙臺冰輪研制的氫液化領域新型高效螺桿壓縮機,被列入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
除了這幾家公司,在山東還有很多企耕耘在氫能領域。僅僅在淄博,就有多家企業在產業鏈條上貢獻:安澤氣體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在固態金屬儲氫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共建山東省氫能基礎產業研究院。東岳集團、山東工業陶瓷研究院分別在質子膜、陶瓷膜技術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仁豐特材氫燃料電池電堆核心材料-碳紙打破國外壟斷,取得關鍵突破;引進億華通、愛德曼、同清湖等頭部企業。
山東科技部門的數據顯示,山東集聚氫能產業鏈重點企業120余家,產業鏈相關企業達1200余家,位居全國前列,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氫能產業集群。山東已經成為全國氫能產業鏈最為完整的省份之一。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