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巨頭博世集團5月5日發布年報,稱在嚴峻市場環境之下,集團整體銷售額達787億歐元,同比增長10.1%,息稅前利潤達32億歐元,同比增長超過50%。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芬·哈通認為,以綠色電力為基礎的電氣化,是實現氣候中立的最快路徑。哈通表示:博世將在未來三年里投資約30億歐元開發電氣化和氫能源等相關技術。
博世將在未來三年投資約30億歐元開發電氣化和氫能源等相關技術(圖1)
同時,該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芬-哈通博士也在發布會上表示:博世將在未來三年里投資約 30 億歐元開發電氣化和氫能源等相關技術。
“目前地緣沖突的局勢凸顯了決策者們和全社會所面臨的壓力——即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并大力開發新的能源來源。”哈通表示。
“決策者們可以把此次事件視為一種提示,提醒他們需要采取更堅定的行動——無論是提供激勵措施以提高現有建筑的能效,還是大力擴展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規模,”哈通相信以綠色電力為基礎的電氣化,是實現氣候中立的最快路徑。
在之后對話新浪財經時,哈通也表示,眼下的危機形勢,從疫情到俄烏沖突,都給碳減排帶來了一些影響。我們看到碳減排進程的放緩,但同時也看到了碳減排進程的加速。眼下有很多實際的問題,例如能源安全,也就是能源供給的短缺;以及能源價格的越來越高,這些都給電氣化帶來了動力,將產業發展更快推向新能源的應用。
“結果就是,減速和加速同時發生。在某一個時點會有減速,然后會有增速。所以我們會等著看結果會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十年這一定是我們的頭號重任。”哈通對新浪財經說。
同時,哈通對新浪財經稱:高通脹和能源價格上漲正在助力博世更快實現可持續目標。很明顯,能源十分稀有,同時,能源需要得到轉型。我們要避免碳排放,需要多樣化能源構成,還要能提供越來越多的新能源。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希望能源轉型要更快,因為新能源的價值得到體現會比預想的更早。”哈通說。
所以,哈通認為,短期內,烏俄沖突將延緩減排進程。然而,長期看來,沖突會推動歐洲地區的能源技術轉型。這也是為什么該集團在不斷推進可持續出行。2021 年,博世的電氣化出行相關訂單額首次超過 100 億歐元。
哈通同時強調氫能源也不可或缺。 “工業政策的重點應集中在讓各行各業做好迎接氫能源的準備,”他表示,“基于電力的解決方案已經得到了重視,但基于氫能源的解決方案也亟需更強的發展動力。”
哈通對新浪財經稱,氫能的市場巨大,“我們所談的是未來30年。就像我們現在談起石油和天然氣,未來我們談起氫能也是同樣的概念。因為氫氣能量密度很大,所以在運輸上擁有極大的便利性,無論是通過陸路,水路還是管道。所以氫能即使對于疆土廣大的國家來說也是充滿商機。”
在氫能板塊,博世主要專注于科技的開發和部件的生產。博世計劃供應氫電解系統的核心部件電解槽電堆,將其與電力電子設備、傳感器和控制單元結合,打造成智能模塊。制氫電池堆預計最早在 2025 年投產。 所有這些部件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生產,既可以用來生產氫能,也可以用于氫能應用的諸多場景中。
“在氫能的發展中,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是科技的龍頭。我們在中國有很有力的合作伙伴,合作開發氫能的解決方案。所以才會在中國重慶完成慶鈴博世氫動力卡車物流示范運行。如今70輛氫動力卡車已經上路,每日都在運營。這個卡車數量今年很快將達到三位數,為了加快應用,我們也會完善工廠生產流程,以適用于不同體量的卡車。對于卡車而言,可以長途運輸在中國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優勢。”哈通對新浪財經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