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正文
雅萬高鐵全線采用中國技術 “中國建造”助力印尼發展
2022年11月15日 10:1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閱讀量: 2,049
北起首都雅加達,南聯西爪哇名城萬隆,全長142公里的雅萬高鐵是印度尼西亞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第一條高速鐵路,也是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同時還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全線采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
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于印尼巴厘島正式召開。印尼政府方面透露,備受矚目的雅萬高鐵將于G20峰會期間測試運行,鐵路高速綜合檢測列車(CIT)的試運行將于16日開展。
近年來,從中老鐵路到雅萬高鐵,再到阿盟峰會主會場阿爾及爾國際會議中心,越來越多的“中國建造”吸引世界目光。“中國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斷加快,為各國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從3小時到40分鐘,中國高鐵助力印尼“拉近”城市距離,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
車體配有由印尼國寶級動物“科莫多龍”紋理抽象的紅色多邊形圖案,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內飾主色系采用灰、紅、藍三色,取自印尼“婆羅浮屠”佛塔、國旗和海洋;座椅嵌有印尼“巴迪克”風格的祥云圖案……11月9日,印尼萬隆德卡魯爾車站,隨著列車緩緩啟動,雅萬高鐵試驗段接觸網熱滑試驗全面展開。按照高鐵運行試驗程序,接觸網熱滑試驗成功后就可以進入聯調聯試階段。
雅萬高鐵是中印尼發展戰略對接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也是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第一單”。
如何理解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項目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全系統是指雅萬高鐵路基、軌道、橋梁、隧道、接觸網、通信信號、列車控制、動車組、客服等各個子系統全部采用中國標準;全要素是指雅萬高鐵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經營開發等高速鐵路建設運營全過程全面采用中國方案;全產業鏈是指雅萬高鐵采用的工程機械、接觸網、鋼軌、動車組、通信信號、列車控制等裝備全部由中國企業生產制造,覆蓋高速鐵路領域上中下游產業鏈。
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并不容易。僅從地質條件來看,雅萬高鐵所在的爪哇島區域多地震和火山,而萬隆則處在區域沉降段,沿線雨量極為豐沛,氣候復雜多變,山川溝壑縱橫,巖層地質復雜。
中國中鐵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雅萬高鐵全線橋梁長度占比61.5%,隧道長度占比11.7%,路基長度占比26.8%。在復雜的條件下,中國建設者運用智慧梁場建造技術建成了58座橋梁,使用中國技術和裝備成功貫通了13座隧道。
雅萬高鐵要在印尼特殊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按時速350公里運行,對列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中國首次出口國外的高鐵列車,雅萬高鐵列車依托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先進成熟技術,適應印尼當地運行環境和線路條件,融合印尼本土文化,進行適應性改進,具有技術先進、安全智能、環境適應力強、本土特色鮮明等特點,充分滿足雅萬高鐵的運營需求。
雅萬高鐵使用的11組高速動車組均已在中國完成生產制造。就在不久前,經過11天的海上運輸,我國出口雅萬高鐵動車運抵印尼雅加達港,這是雅萬高鐵項目首批到達印尼的高鐵列車。
高鐵的發展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雅萬高鐵所在爪哇島是印尼第五大島,也是印尼人口數量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雅萬高鐵通車后,印尼將擁有第一條高鐵,也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個擁有高鐵的國家。
“這將是新的歷史,它將重塑印尼的通勤習慣,并為印尼的進步帶來重大飛躍。”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駐印尼使館、印尼外交政策協會聯合舉辦第三屆“你好,中國!”短視頻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作品《從雅加達到萬隆的N種方式》,向網友介紹了往來兩地的三種傳統交通方式:一是乘坐火車,需要3個小時;二是乘坐面包車,如果不堵車,同樣需要3個小時;三是乘坐摩托車,算上途中吃飯、休息、加油的時間,大約需要5個小時。
即將竣工的雅萬高鐵,則將上述通行時間縮短至40分鐘。“它不僅速度快,而且環保,因為是由電力驅動的。我們希望兩國之間的合作不要到此為止,希望可以繼續擴展到其他城市,以便每個人都能更快、更高效地通勤。”視頻結尾,畫外音道出了印尼民眾的期盼。
中國方案在資金、技術轉讓、人才培訓、建設周期、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讓雅萬高鐵“花落中國”
我們很難想象,從印尼東部巴布亞地區運貨到首都雅加達,竟然比從中國上海運貨到雅加達更貴、耗時更長。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地形分散,鐵路建設進程緩慢,基礎設施滯后嚴重制約了印尼經濟發展。
2014年,佐科就任印尼總統后,將首訪目的地安排在了中國。當年11月,佐科在出席APEC峰會的間隙乘坐了京津城際高鐵,高速、安全、舒適的中國高鐵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當即決定,印尼也要修建自己的高鐵。
暨南大學印度尼西亞研究中心主任李皖南長期關注雅萬高鐵建設項目。她告訴記者,當年項目爭奪異常激烈,中方最終中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從兩國關系看,中印尼兩國領導人互動頻繁,政治互信高,經貿合作多,提供了一個大框架下的合作基礎。從項目方案看,中國方案在資金、技術轉讓、人才培訓、建設周期、技術能力等方面均優于其他方案。此外,中國提出可以轉讓技術,幫助印尼培養高鐵技術工人。據統計,項目建設期間,中方持續加大對印尼員工的培訓,扶持印尼組建一支自己的高鐵技術力量和員工隊伍,累計培訓印尼員工達4.5萬人次。
作為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的“第一單”,雅萬高鐵無論對印尼還是中國都意義非凡。
對中國而言,雅萬高鐵對于中國高鐵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它對于擴大中國高鐵的國際影響、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都具有深遠意義。”李皖南說。
對印尼而言,雅萬高鐵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極大改善雅加達的交通擁堵和優化城際交通。李皖南認為,“雅加達是印尼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萬隆則是商業中心、文化中心,雅萬高鐵將兩地通勤時間壓縮到40分鐘,將會形成強有力的同城效應,帶來強勁的經濟輻射能力。”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認為,“雅萬高鐵將對印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助推力,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中國制造’的強大生命力,彰顯‘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的巨大吸引力。”
中國逐漸成長為當今世界高速鐵路發展的領跑者和技術集大成者
從蘭新高鐵跨越塞北風光到滬昆高鐵穿行嶺南山川,從哈大高鐵馳騁東北雪原到寧杭高鐵往來江南水鄉,串珠成線、連線成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高鐵版圖一再擴容,“四縱四橫”已基本建成,“八縱八橫”正加速建設。截至2021年底,中國高鐵營運里程突破4萬公里,超過全球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
從上游的技術研究、設計開發、設計咨詢,到中游的建設施工、裝備制造,再到下游的運營維護、增值服務等,在這條漫長的產業鏈里,中國逐漸成長為當今世界高速鐵路發展的領跑者和技術集大成者。
英國BBC曾在一篇文章中將中國高鐵建設看作是中國開展新工業革命的標志,稱之為“高鐵革命”。在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發起一項“你最想把中國的什么帶回祖國”的調查,來自“一帶一路”地區20個國家的青年將“高鐵”列為榜首。
近年來,中國高鐵憑借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性價比高、兼容性好、運營經驗豐富、建設運營適應性強等優勢,出口海外,受到青睞。中國主導建造麥加—麥地那高速鐵路麥麥高鐵,在沙特阿拉伯建起世界首條穿越沙漠的高鐵;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匈塞鐵路,是中國高鐵進入歐洲的第一單,被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稱為“留給子孫后代的禮物”;承建中泰鐵路,高鐵建成后將連接起中老鐵路終點萬象,一直開往春城昆明……
同時,中國鐵路建造標準積極“出海”。今年7月,國際鐵路聯盟(UIC)發布實施由中國主持制定的《高速鐵路設計 基礎設施》標準和《高速鐵路設計 供電》標準,兩項標準均是相關領域的首部國際鐵路標準。UIC高速委員會主席霍世保表示,在國際標準中納入中國的優勢技術與關鍵參數,為推廣中國鐵路技術,實現中國鐵路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去”提供了標準支撐,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建造”將持續助力各國發展,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中國高鐵加速出海、雅萬高鐵捷報頻傳的同時,“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也交出喜人成績單:截至11月7日,中老鐵路累計運輸貨物突破100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運輸量超180萬噸,貨值突破120億元。
開通11個多月以來,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讓中國與老撾兩國間物流運輸變得快捷和成本可控,貨物運輸已覆蓋老撾、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運輸貨物由開通初期的化肥、百貨等擴展至電子、光伏、冷鏈水果等1200多種。
“中國對外投資和工程承包已經遍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建造’越來越成為中國合作伙伴的可靠選擇。我們相信,‘中國建造’將持續助力各國發展,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1月9日表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建造”走出國門。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僅在印尼,中國就先后承建了龐卡蘭蘇蘇火電站、印尼佳蒂格德水電站、明古魯火電站、巴丹托魯水電站等多個項目。
“中國建造”“走出去”步伐正不斷加快。中國參與建設的高速公路、高鐵、港口、橋梁、電站、體育場等基礎設施遍布世界各地。“中國建造”追求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為世界各地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插上翅膀”,也在當地民眾中贏得良好口碑。
“通過持續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帶一路’讓沿線國家成為一個更加緊密的整體,以通車為契機,以通道促物流,以物流促經貿,以經貿促產業,以產業促發展,以發展促民心相通,以此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梁海明表示,“中國建造”、中國技術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經濟發展、就業崗位增長等實實在在的好處,贏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贊譽。
“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的同時,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效地拉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發展。”李皖南說。
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發電站、通信……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國家樂于接受“中國建造”?李皖南認為,一個突出原因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秉持的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的發展戰略高度契合。
“我們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李皖南說。
“中國建造”“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標準”“中國制造”……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一系列“中國”故事持續上演。
五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近3500億美元,從亞洲腹地到非洲之角,一個個“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的故事折射著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近期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顯示,北斗系統秉持“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發展理念,為衛星導航系統更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今年“雙11”期間,“反向海淘”的訂單數較往年有明顯增長,尤其是銷往歐洲的電熱毯、暖手寶、取暖器等“中國過冬八件套”商品,讓“中國制造”溫暖世界……
從一件件商品到一項項技術,從一個個工程到一套套方案,開放發展的中國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