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經濟的快速增長,正在重塑國際貿易市場和各國的能源關系。氫能尤其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綠氫,被視為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路徑。隨著新的氫氣出口國、進口國的確立,各國能源實力將重新洗牌,進而引發新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給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帶來顛覆性影響。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日前發布報告稱,隨著傳統化石燃料貿易日漸衰落,氫能將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改變世界能源貿易的地理格局。
基于氫能的新格局將誕生
IRENA認為,鑒于許多國家都有能力生產氫氣,未來的清潔能源市場將朝著“區域性而非全球性”的方向發展。氫能將為市場帶來新的和多樣化的參與者,使得供應更加多樣化。同時,氫能市場更加包容,可以為世界各國提供公平的合作機會。
根據IRENA的報告,本世紀20年代將是氫能技術的競爭時代,而對氫能需求的爆發則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屆時,全球范圍內綠氫將與基于化石燃料的灰氫進行成本競爭。IRENA預計,中國、巴西等國可能更早迎來這場“綠灰”成本之爭。
報告同時認為,隨著氫能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可以左右價格走勢的油氣生產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將大大削弱。這意味著,新的“能源地緣政治地圖”將誕生,隨著氫氣供需兩側共同成長,“氫能外交”的重要性也將大大增強。
基于到2050年氫能將占全球能源使用量12%的預期,IRENA 認為,跨境氫貿易將在2030年代增加,到2050年超過30%的氫氣可以跨境交易,這一比例高于當前的天然氣,其中2/3的綠氫生產將用于本地,1/3用于跨境交易。經過改造的管道可能會促進一半的氫貿易,另一半則將以氫衍生物的形式通過船運實現,如氫衍生氨運輸。
綠氫將是氫貿易最主要產品,IRENA估計,到2030年,部分國家可以實現綠氫價格與藍氫持平。
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計劃開展氫能商業活動,建立氫貿易關系可以為本土氫價值鏈的建立、綠色就業機會的增加開創新的可能性。事實上,一些傳統上沒有進行能源交易的國家,正在圍繞氫能源建立雙邊能源關系。
IRENA估計,目前氫能的年銷售額約為1740億美元,已經超過LNG,到2050年有望增至6000億美元,增幅近6倍。基于此,美國銀行預計,到2050年,氫能市場將產生2.5萬億美元的直接收入和11萬億美元的間接基礎設施收入。
重建國家間能源關系
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了氫能發展戰略,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氫能已成為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
綜觀近期全球氫能產業發展最新動向及趨勢,可以看出,不同經濟體的能源資源稟賦、能源轉型壓力和國內市場空間存在差異,所發布的氫能戰略重心及在全球氫能市場的定位也有所不同,致使各主要經濟體氫能項目發展各有側重。其中,歐盟將氫能作為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投入巨資加速開發低成本清潔制氫技術;俄羅斯把氫能作為資源出口創匯新增長點;日本致力于打造全球化氫氣供應鏈;中國則將氫能作為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
當前,智利、摩洛哥和納米比亞等國仍是能源凈進口國,但他們成為綠氫出口國的前景十分樂觀。根據IRENA分析,非洲、美洲、中東和大洋洲的“綠氫”生產技術潛力最大,只是仍然面臨大規模技術轉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挑戰;而歐洲、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潛力則相對較小。
各自側重點不同,意味著氫能產業可以通過創建一個更加分散的全球能源系統來平衡國家間的能源關系。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傳統化石資源豐富的國家將遭受一定的損失,因為它們的國家大部分收入來自油氣出口,如果氫能供應未達目標從而導致能源短缺,有可能導致社會和政治不穩定。
隨著化石燃料進出口依賴度降低,向氫的過渡也帶來了多邊關系的顛覆。美國與海灣國家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受到向可再生能源和氫氣過渡的嚴重影響,這幾乎已經被證實。與此同時,出于種種地緣政治和能源供應的考慮,顯然中國和沙特之間的距離開始拉進。尤其是2022年中國和沙特在氫能建設上的合作,受到世界關注。
我國氫能產業優勢突出,其中氫能基建實力強大,加氫站方面,自2006年我國第一座加氫站建成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共建成加氫站超過270座,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加氫站數量最多的國家,中石化400公里京蒙輸氫管道項目也將開工。通過大量示范項目實踐,國內相關企業積累了豐富的投融資、勘察設計、建設施工和運營管理經驗。
沙特擁有全球最好的光照條件和天然氣儲量,低廉的一次能源價格和沙漠土地價格極大地增強了綠氫、藍氫的出口競爭力。阿卜杜拉國王石油研究中心發布的《沙特氫氣生產的經濟和資源潛力》報告顯示,到2030年藍氫成本將從目前的1.34美元/千克降至1.13美元/千克,綠氫價格將從目前的2.16美元/千克降至1.48美元/千克。憑借自身成本優勢和優越地理位置,沙特有望將藍氫、綠氫出口歐洲、東北亞等地區。2020年10月,沙特已向日本出口了世界首批40噸氫基藍氨。
沙特屬于典型的氫能出口國,中國目前雖是全球最大的制氫國,但氫氣制取方式仍是以化石能源為主、工業副產氫為輔,碳中和目標下藍氫和綠氫在我國的重型交通、冶金、化工等難以脫碳領域應用潛力巨大。沙特的藍氫、綠氫具有顯著的價格優勢,短期內我國可為沙特氫氣出口提供需求市場,通過液氨載體或液態有機氫載體進行船舶遠洋海運。
沙特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2019年才建成首座加氫站,發展氫能產業亟須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基地、加氫站、輸氫管道、氫能港口、研發中心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我國在基建領域優勢明顯,可幫助沙特完善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還可利用我國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幫助沙特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
互補的雙方可共同開拓全球氫能市場,引領國際氫能貿易,共同致力于全球氫能供應鏈體系建設。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