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如火如荼的氫能產業,現狀如何?未來趨勢又在哪里?近日,首屆北京氫能產業大會暨京津冀氫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行。各方嘉賓云集,圍繞京津冀三地氫能產業協同發展和氫能產業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展開探討和交流,共同探索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專業人士表示,我國氫能產業全產業鏈已初步打通,仍需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未來兩三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各地爭搶氫能發展制高點
氫能作為綠色低碳的清潔能源備受關注,已被視為清潔能源轉型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氫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方面也積累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科技部高新技術司能源與交通處處長問斌表示,通過科技創新及一系列氫能典型場景示范應用,我國已初步打通了氫能的“制-儲-輸-用”全產業鏈。
氫能產業布局明顯提速。國家層面,去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為我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描繪了藍圖。各地方也紛紛搶占氫能發展制高點,產業布局呈遍地開花之勢。據悉,截至目前各地方政府累計發布70余項涉氫政策,構建了涵蓋科技創新、應用示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各個環節的政策體系。如北京2021年就發布《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對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引導和推動作用。
“我國氫能研究仍主要聚焦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場景,在工業和供能等場景方面相對薄弱。”問斌表示,氫能產業在關鍵材料、核心器件及裝備性能和可靠性方面,仍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從產業現狀看,持續提升氫能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已成為行業共識,綠色氫能的制氫、存儲、運輸和應用等各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氫燃料電池可靠性、穩定性、耐久性,以及可再生資源制氫轉化效率和單臺裝置的制氫規模等都亟待獲得突破。
燃料電池車產業鏈雛形初現
北京冬奧會期間,上千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服務保障冬奧,實現全球最大規模的示范應用。由北京市牽頭申報的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首個示范年度新車上牌已超千輛,實現氫能產業“從1到10”的突破。
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在我國率先進入商業化示范運行階段,對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在論壇上表示,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國內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初步建立了整個產業鏈體系的雛形,也基本掌握部分的核心關鍵技術。
尤其是2021年,我國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目前已批復兩批、五大城市群建設,有效帶動了我國以燃料電池汽車為主的氫能產業發展。
從國際上來看,截至去年底,全球一些主要國家累計推廣燃料電池車達到7萬輛,其中韓國、美國和中國排名前三,累計產銷量都超過萬臺,其中韓國接近3萬臺。截至去年底,國內累計產量超過1.6萬臺,僅去年就超過5400臺。
“從示范啟動之后,已呈現每年將近翻倍增長的態勢。”方海峰表示,示范啟動已有一年多,無論是氫能還是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都實現向上向好的發展趨勢。核心技術從之前依賴于進口向自主創新轉變,應用場景也從最初的公交車領域向物流、重卡各個細分領域進一步拓展。
燃料電池商用車將呈爆發增長
單車排放量高,排放總量大,商用車雖然占我國汽車保有量比重僅11%左右,卻占到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的56%,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和交通節能減排的難點。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李建秋表示,氫燃料電池聚焦長途載重商用車將是非常好的應用。尤其是在冷鏈運輸等耗能較大的車輛上面,燃料電池已經展現出它的優勢。
國內各個商用車企業都在陸續推廣氫燃料電池,從目前續駛里程來看,大部分還是在600公里以下范圍,很少超過800公里,極少車型能夠超1000公里續駛。李建秋表示,省際物流體系承載了巨大的貨運量,新能源運輸車需要在長續駛里程應用場景方面下功夫。
“只有低成本才會有市場。”對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未來的發展趨勢,他認為,重點還是要解決燃料電池運營成本過高的問題,并在系統壽命、散熱和大容量儲氫三個關鍵技術方面尋求突破。“相信經過標準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再經過兩三年,燃料電池商用車隨著它的好用、耐用、適用性能的提升,將呈現爆發式的增長。”他表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