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經濟形勢下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自主科技創新?9月9日,東岳集團董事長張建宏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東岳集團創建于1987年,公司堅持科技創新,聚焦新能源、新環保、新材料產業,建成了全球一流的氟硅材料園區和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成為氟硅材料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主要從事新型環保冷媒、高分子材料、有機硅材料、氯堿離子膜和氫燃料質子交換膜等的研發和生產,掌握了大量全球領先的技術,產品廣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張建宏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提三爭”的要求,東岳集團立足科技創新,立足新的產業鏈生態打造,特別是抓住氫能產業的新風口、新賽道,組織了“3年項目建設年”活動,3年來持續項目投入、產品投入、研發投入和人才投入,實現了產業鏈高端的率先突破,先后獲得了山東省發明創新特等獎和一等獎,實現了氫能、高分子材料、有機硅材料和膜材料等一批國家級示范項目落地淄博,落地東岳園區。
研發人才是企業創新的動力之源,東岳集團重視招才引智,重視研發平臺打造,目前有9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政策激勵和人才方面,東岳集團走在了全省的最前列,在通信、5G、先進制造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項目上發力,涉及東岳行業領域的一批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獲得突破。
“經濟下行是挑戰,更是機遇。國外技術封鎖和脫鉤,逼迫企業開拓新的國產替代市場,給東岳這樣的頭部高端制造企業、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新舞臺、新賽道和新市場,東岳緊緊地抓住了這一寶貴機遇,去年以來,東岳集團在收入指標、利潤指標、科技成果指標上,都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業績。”張建宏說。
特別是今年以來,東岳加強了與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國內新能源頭部企業的合作,在新技術和關鍵材料上進行產業融合。在新經濟形勢下,東岳找準新的定位,實現新的突破,在氫能、膜材料等方面加速技術創新,每年都能推出幾十個產品。在“中國膜谷”、5G制造、新材料產業方面,力爭打造千億級規模的新能源產業,展現東岳地位、東岳形象。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