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發布了關于印發《湖南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基本建成并發揮重要作用。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測量能力基本具備,計量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限額及能效標準指標穩步提升。開展不少于30項計量科學技術研究,新建或改造不少于20項計量標準,研制不少于15種標準物質,完成不少于30項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完成不少于50項地方標準制修訂,實質性參與不少于10項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制修訂,市場化機制標準供給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
到2030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結構更加優化健全,主要行業碳核算核查實現標準全覆蓋,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標準指標穩步提升,計量和標準的基礎和支撐作用更加顯現,全面滿足碳達峰目標實現的需要。到2060年,全面建成技術水平更加先進、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能力更加全面的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全面實現低碳計量智能化、智慧化、數字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全方位標準支撐,全面滿足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需要。
關于印發《湖南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
《湖南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湖南省交通運輸廳 湖南省氣象局
湖南省林業局
2023年9月7日
(公開屬性:主動公開)
湖南省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九部門印發的《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和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科技驅動、技術引領,夯實基礎、完善體系,開放融合、協同共享”的原則,加強計量、標準技術研究,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發揮計量、標準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基礎保障作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基本建成并發揮重要作用。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測量能力基本具備,計量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限額及能效標準指標穩步提升。開展不少于30項計量科學技術研究,新建或改造不少于20項計量標準,研制不少于15種標準物質,完成不少于30項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完成不少于50項地方標準制修訂,實質性參與不少于10項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制修訂,市場化機制標準供給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
到2030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結構更加優化健全,主要行業碳核算核查實現標準全覆蓋,重點行業和產品能耗能效標準指標穩步提升,計量和標準的基礎和支撐作用更加顯現,全面滿足碳達峰目標實現的需要。到2060年,全面建成技術水平更加先進、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能力更加全面的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全面實現低碳計量智能化、智慧化、數字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全方位標準支撐,全面滿足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需要。
三、重點任務
(一)建立健全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
積極參與溫室氣體與應對氣候變化管理、碳排放數據分類、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等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開展在線監測系統、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紡織、機械等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碳減排量標準制修訂,探索開展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跡標準制修訂,研究制定低碳管理等標準,建立健全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以下均需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積極開展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
1.大力加強節能基礎共性標準制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積極參與家用電器、制冷及冷鏈物流設備、工業設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設備、機械制造裝備等重點產品和設備能效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開展火電、鋼鐵、建材、化工、有色、輕工、機械等重點行業能耗限額標準制修訂工作,研究制定節能技術評價、高效節能設備、節能監測、能源計量、分布式能源系統、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管理等標準。探索開展數字賦能技術、能源績效評估、節能服務等標準制修訂。推動能效、水效“領跑者”和企標“領跑者”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完善非化石能源技術標準。積極開展風力發電機組、關鍵零部件標準等標準制訂,光伏發電領域重點制修訂光伏電池及關鍵材料、電氣部件、檢測方法和綠色低碳等標準。光熱利用領域重點制修訂太陽能集熱關鍵部件檢測評估標準。生物質能領域重點制修訂生物質成型燃料、設備等標準。氫能領域開展制訂加氫站系統及其關鍵技術和設備等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標準制訂。圍繞電力設備、變電站二次系統、電網運行保護等領域,積極開展電網側標準制修訂工作。研究制定電源運行控制等電源側標準。負荷側領域探索開展電力市場負荷預測評估標準。儲能領域探索開展抽水蓄能標準,儲能系統接入電網等標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新型電力系統重點標準
電網側。開展電力設備、變電站二次系統、電網運行保護、分布式電源等多電源接入等標準研制。
火力發電。開展火電機組摻燒生物質的減碳量核算標準。
新型儲能。開展儲能系統、儲能與傳統電源聯合運行相關安全、運維、檢修標準研究。開展熱(冷)儲能、氫儲能、抽水蓄能及混合抽水蓄能等儲能技術及設備標準研制。開展儲能系統接入電網技術、并網性能評價方法等標準制修訂。開展儲能電站安全管理等標準研究。
4.完善健全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標準。開展智能化煤炭采樣、制樣、化驗等標準。開展石油天然氣儲運等節能低碳生產技術標準研制。(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大力加強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制修訂。圍繞鋼鐵、石化、有色、建材、機械、紡織等重點行業,開展低碳計量分析技術、綠色制造、節水等關鍵技術標準制修訂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重點標準
鋼鐵行業。圍繞富氧燃燒、短流程電爐煉鋼、廢鋼煉鋼、氫冶煉等技術,制定相關標準。
石化行業。圍繞煉化、化肥、氯堿、電石等重點行業生產設備優化、資源高效利用、煤炭減量替代,制定相關標準。
有色冶金行業。圍繞有色金屬綠色冶煉、新型電解工藝、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資源高效利用,制定相關標準。
建材行業。圍繞原料替代、工藝產品生產設備優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綠色低碳建材、利廢建材,制定相關標準。
機械行業。圍繞新能源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領域,制定相關標準。
6.積極開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標準制訂。圍繞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物流綠色設備設施,積極開展標準制修訂工作。探索開展低碳能源及應用標準研制。研究開展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相關標準研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交通運輸低碳發展重點標準
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推動鐵路和軌道交通系統節能、電氣化鐵路節能降耗技術等標準研究。
民航。研究制修訂航空發動機節能降碳制造、機場新能源車輛及充電設施低碳管理等標準。
電動汽車及充電設施。制定電動汽車新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互換性電能存儲裝置以及新型電驅動單元等標準。
道路運輸與車輛。開展汽車節能技術及新型節能冷鏈運輸車輛相關標準的研制。
船舶。開展船舶節能技術相關標準的研制,開展船舶排放、污染診斷與船舶維修等綠色技術標準制修訂。
港口。開展港口設備節能降耗技術等標準制修訂。
物流。制定綠色包裝、包裝循環使用等物流標準。
7.扎實推進基礎設施低碳升級標準制訂。研究制定城市基礎設施低碳建設、綠色建造等標準,探索開展通信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計量運用等標準制定。(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大力加強農業農村降碳增效標準制訂。研究制定種植業溫室氣體減排、養殖業生產過程減排標準,開展工廠化農業、規模化養殖、農業機械等節能低碳標準制定。(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積極開展公共機構節能低碳標準制訂。圍繞機關、醫院、學校等公共機構能源資源節約、綠色化改造,積極開展標準制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公共機構低碳建設、低碳經濟運行等管理標準。(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水利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建立完善資源循環利用標準體系。開展循環經濟管理等標準制定工作。圍繞固廢利用、再生資源回收、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積極研制出臺相關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立健全完善碳清除標準體系
積極開展礦山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固碳增匯等領域標準制定工作,開展林業生物質產品標準和生物利用、燃料利用等碳利用標準制修訂工作,探索開展碳捕集、碳儲存等標準制定工作,發揮標準對碳清除技術創新和應用的引領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加強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建設
1.積極布局綠色金融服務標準制訂。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基礎通用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探索開展綠色債券、綠色金融評價評估標準制定。發揮金融對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的支撐作用。(省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市場監管局、湖南銀保監局、湖南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加強碳排放交易相關標準制訂。研究碳排放交易服務相關標準。制定綠色能源消費相關核算、評估等標準。落實低碳標準標識制度。研究制定碳資產管理等綠色低碳服務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市場監管局、湖南銀保監局、湖南證監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標準制訂。研究制定生態產品信息調查、生態產品動態監測、生態綜合整治、水生態治理、生態農業等標準,推進生態產品碳標簽、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減碳成效評估、自然資源確權標準制定。(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氣象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體系
1.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基礎前沿計量技術研究。研究建立碳計量標準,研制碳計量標準物質。開展碳計量器具智能化、小型化、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研究,開展在線、動態、遠程、原位等碳計量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開展碳計量關鍵參考數據研制,開展綠色低碳創新技術計量支撐技術研究,提升碳排放測量能力和水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氣象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共性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加快清潔低碳能源領域相關計量技術研究,重點支撐新能源應用、綠色工業制造、節能建筑運行、低碳交通運輸、人為固碳負排放等領域計量技術創新。開展重點領域碳排放因子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碳排放計量評估、碳排放在線計量監測、碳匯計量、碳捕集和利用計量、城市時空碳排放計量監測反演等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加強碳排放在線計量監測設備和校準設備的研制與應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領域計量技術研究。加強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基礎設施、林業、綠色生活和重點行業等領域支撐保障計量技術研究,推動重點行業碳排放相關計量器具合理配備和使用。開展重點領域碳計量技術研究和應用,積極參與碳計量審查、碳排放監測、碳排放數據評價等碳計量技術規范研制,推動重點領域由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提高碳排放計量數據準確性和一致性。(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碳計量關鍵技術研究
碳排放領域。開展多行業典型用能設施及用能系統碳排放計量測試方法研究,開展城市尺度的反演測量技術、用電信息推算碳排放技術、激光雷達測量技術、煙氣排放測量技術研究。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碳追蹤中的應用。
能源領域。開展清潔能源材料和器件性能參數測量方法研究和標準物質/標準樣品研制,推進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發電、儲能及并網控制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交直流輸配電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液態氫、液化天然氣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推進綜合能源智能感知、采集和在線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生態環境監測領域。開展大氣、土壤、水等環境中污染物精密測量技術和標準物質/標準樣品研制,完善溫室氣體監測、固定排放源和移動污染源排放監測、典型環境污染物量傳溯源體系。
碳匯監測領域。開展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和巖溶等碳儲量本底調查、生態系統碳匯監測、全省-區域-工程區不同尺度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以及碳匯計量重要參數模型研建與測量技術研究。
(六)加強碳達峰碳中和計量管理體系建設
1.完善碳達峰碳中和計量制度規則。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計量制度研究,貫徹執行國家碳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和重點行業碳計量監督管理規定。貫徹落實國家碳計量監測、碳計量審查和評價等制度,推進能源審計、能源計量與碳計量有效銜接。(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規范。積極參與國家碳計量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碳計量政策研究和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工作,為碳計量技術研究提供支撐。制定完善碳計量相關地方計量技術規范,推進不同行業、企業碳排放測量。強化碳排放和碳監測計量數據規范性要求,研制碳排放計量數據質量評價方法,為碳交易、碳核查等提供計量支撐。(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碳計量技術規范制定
計量管理規范。制定重點碳排放單位碳計量器具配備與管理規范、能效對標計量規范、碳計量監測規范、碳計量審查規范。
檢定校準規范。制定固定污染源碳排放監測系統、激光雷達、熱值測量、高壓直流測量、加氫機等檢定校準規范。
3.強化碳達峰碳中和計量監督管理。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和碳排放計量審查,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要求,督促重點排放單位建立健全碳排放測量管理體系。開展碳相關計量標準、標準物質量值比對,加強碳相關計量技術機構的監督管理。加快推進我省能耗在線監測端系統建設,督促重點排放單位依法配備和使用管理碳排放計量器具,加強計量數據應用和信息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碳排放計量保障能力,支持企業低碳減排技術創新發展。(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健全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服務體系
1.建立碳計量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搭建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認真落實國家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建設相關要求,積極爭取建設國家碳計量中心,建立健全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開展碳計量技術研究與攻關,共享碳計量技術資源,基本滿足我省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標準裝置的量值溯源要求。(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行業領域碳計量服務能力。完善各部門各行業碳計量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專業計量技術服務。逐步推進電表、水表、氣表、熱表等能源計量器具的智能化檢定和一體化采集能力,實現各行業、領域、企業的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與監測,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計量基礎數據支撐。加強充電樁計量檢定技術研究,提升充電樁計量檢定能力,為低碳出行、綠色交通和社會民生提供計量支撐保障。加強生態系統碳匯計量體系研究,銜接國際溫室氣體編制技術方法,加快構建全省統一、與國際接軌、覆蓋我省生態系統全類型的碳匯計量體系,優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領域碳匯計量體系,加強巖溶碳匯計量研究,完善生態系統碳匯計量方法體系,量化全省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貢獻,實現生態系統碳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 碳計量服務能力提升
質量計量。建立健全檢定校準非自動衡器、自動衡器、軌道衡、船舶水尺等相關計量標準。
容量計量。建立健全檢定校準船舶艙容量、油氣儲罐、汽車油罐車、金屬量器等相關計量標準。
流量計量。建立健全檢定校準氣體流量計、液體流量計、油流量計等相關計量標準。
熱值計量。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熱量計、比熱容計等相關計量標準。
油品分析。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粘度、閃點凝點傾點、顆粒度、酸值、水分分析儀器等相關計量標準。
煤質分析。建立健全檢定校準元素分析儀、煤中全硫測定儀、定碳定硫分析儀、工業分析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天然氣組分分析。建立健全檢定校準在線色譜儀、紅外氣體分析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電能計量。建立健全檢定校準電能表、互感器、電能質量分析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智能輸配電。建立健全檢定校準交直流高電壓測量儀、電氣安全檢測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氫能。建立健全檢定校準氫燃料品質分析儀、氫能檢測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光伏光熱。建立健全檢定校準太陽輻射測量儀、光譜響應度測試儀、光伏光熱組件特性分析儀、分布式光伏光熱系統等相關計量標準。
風電。建立健全檢定校準整機及零部件檢驗儀器等相關計量標準。
儲能容器密封性監測。建立健全檢定校準儲氫高壓測量儀、標準漏孔、泄漏檢測儀、溫度測量、壓力測量、液位測量儀器等相關計量標準。
蓄電池性能監測。建立健全檢定校準儲能蓄電池電流密度測量儀、電量監測儀、充放電溫度監測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用能單位。建立健全檢定校準電能表、液體流量計、氣體流量計、溫度儀表、壓力儀表、煤質分析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加油站。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燃油加油機、尿素加注機、油氣回收裝置等相關計量標準。
加氣站。建立健全檢定液化石油氣加氣機、壓縮天然氣加氣機、液化天然氣加氣機等相關計量標準。
充電站。建立健全檢定校準交流充電樁、非車載充電機、船舶岸電裝置等相關計量標準。
加氫站。建立健全檢定校準加氫機計量標準。
家庭用能。建立健全檢定民用四表計量標準。
固定污染源排放監測。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煙氣分析儀、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監測裝置、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監測裝置、煙塵采樣器、六氟化硫檢測儀等相關計量標準及標準物質研制。
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儀、臭氧監測儀、氮氧化物監測儀、環境空氣采樣器、氣相色譜分析儀、氣體紅外光譜分析儀、長光程吸收光譜分析儀等相關計量標準及標準物質研制。
尾氣排放監測。建立健全檢定校準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機動車尾氣遙感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碳捕集。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煙氣分析儀、二氧化碳測量儀等相關計量標準及標準物質研制。
碳運輸。建立健全檢定校準管道流量計、船舶與罐車容量等相關計量標準。
碳封存。建立健全檢定校準高壓吸附儀、熱分析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生態系統碳匯。建立健全檢定校準衛星測量定位系統、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紅外遙感光譜、碳同位素測量儀等相關計量標準。
3.加強第三方計量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培育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等重點領域碳排放的測量與核算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碳排放測量與核算、碳排放量預測分析與路徑推演、碳計量數據質量分析評價等服務,強化對第三方機構的監督管理。(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能效水效檢測能力
能效檢測。對房間空氣調節器、家用電磁灶、自動電飯鍋、平板電視、電動洗衣機、燃氣熱水器、太陽能熱水系統、微波爐、家用電冰箱、吸油煙機、家用燃氣灶等產品進行能效檢測。
水效檢測。對坐便器、智能坐便器、洗碗機、淋浴器、凈水機等產品進行水效檢測。
四、重點工程和行動
(一)實施碳計量技術創新工程
建設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新能源電磁計量檢測),為低碳技術研究、清潔能源使用、能源效率提升、碳匯能力提升、碳排放核算、碳排放在線監測、碳排放量反演和碳匯量反演提供計量技術支持。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政產檢學研用”計量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完善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相關計量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省林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碳計量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面向湖南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工作需要,依據國家計量標準名錄、標準物質清單,布局一批計量標準及配套基礎設施,加快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加快標準物質研制,夯實綠色低碳計量基礎。(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碳計量標桿引領工程
落實國家碳計量標桿引領工程工作部署,以典型示范、標桿引領為主線,梳理碳計量典型案例和經驗,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碳計量先進經驗和典型模式,按規定組織開展示范推薦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推動項目成果向標準、技術規范轉化。(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開展碳計量精準服務工程
鼓勵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單位組建碳計量技術服務隊,開展計量專家走進企業、走進社區服務低碳行活動,為企業、居民提供節能降耗、綠色生活等綠色低碳技術咨詢服務。依托國家編制的企業碳計量服務指南,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服務,推進企業提升碳排放計量能力,為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提供計量技術支持,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進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提升綠色創新水平。(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開展雙碳標準強基行動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需求,積極研究制定碳中和基礎與管理標準,按年度集中申報、集中立項,急需標準隨時立項,標準制修訂周期控制在12個月以內。支持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團體制定高質量團體標準,將技術水平高、實施效果好的團體標準轉化為地方標準,優先推薦轉化為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結合實際,加強與中部六省、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同的標準實施機制。(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節能降碳標準提升行動
加快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的能耗限額標準提升工作。加快建立能效能耗標準實施監測統計系統,做好標準實施與宣貫培訓。推動能效、水效“領跑者”和企標“領跑者”工作。鼓勵重點行業根據碳達峰需要提前實施更高的能耗限額指標。(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開展低碳前沿技術標準引領行動
大力指導支持我省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低碳前沿技術標準研制工作,大力推動建設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培育形成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產業推廣應用聯動的科技創新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團體制定原創性、高質量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碳清除前沿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相關標準,發揮標準引領作用,以標準先行帶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突破。(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開展綠色低碳標準合作行動
開展綠色低碳標準化培訓,培育綠色低碳標準專家隊伍,積極爭取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機構綠色低碳領域相關技術工作。加大節能、新能源、儲能、碳排放、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標準的實質性參與力度,推動我省綠色低碳技術轉化為國家標準。參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同標準實施機制,加強中部六省綠色低碳標準合作。(省市場監管局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標準計量體系建設的統一要求,加強溝通協調,努力形成上下聯動、互相協同的工作格局,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穩步有序推進。(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激勵支持和資源保障
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關鍵計量技術研究、量傳溯源體系建設以及相關基礎通用和重要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等工作。按照省有關規定對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碳計量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重點用能單位和碳排放單位積極開展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加強認證結果在能源資源示范項目、工業碳減排標桿企業等評選工作的運用。(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隊伍建設和宣貫培訓
加快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人才培養,培育一批具有廣闊視野和創新理念的應用型、復合型專家隊伍。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計量、標準管理和技術人員、碳排放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碳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實施評估和跟蹤監測
加強對實施方案落實情況的監測評估,分析進展情況,提出改進措施,適時調整標準計量體系建設重點。各地各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開展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情況的監測,及時總結典型案例,推廣先進經驗做法,做好與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部署的有效銜接。(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