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展獲悉,近日,安徽首座“油氣電氫服”一體化綜合能源港正式對外運營,該項目位于長豐縣下塘鎮的綜合能源港,由皖能集團打造,占地面積約17.5畝,總投資近億元。4大功能區域包括“油、氣、電、氫”綜合供能區、光儲充換一體微網設備區、客戶沉浸式消費體驗綜合服務區和車輛周邊服務增值服務區。
根據項目方介紹,能源港項目具備儲油能力150立方,LNG(天然氣)30立方、氫氣553公斤。配套充電終端12個,換電站1座,儲能柜一組以及年發電量約88000千瓦時的光伏發電系統一套。單日最大可滿足2000輛燃油車、80臺次氫能公交、576臺次充電車輛、300臺次換電車輛的供能需求。
綜合能源站正在成為加氫站建設重要趨勢
我國油氫綜合能源展起步于2019年,由中國石化投建的樟坑油氫合建站成為國內首座油氫合建站。這是國內首次采取“利用現有加油站改造為油氫合建站”模式開發加氫站,還配備建設了充電設施,使該站成為全國首座集油、氫、電“三位一體”能源供給新型網點。
后續,隨著氫能產業發展,各個省市的“多位一體”能源供給站先后投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2所綜合能源站:
綜合能源站能夠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國內布局加氫站部分省份及直轄市以補貼促進加氫站的建設和運營,對已出臺的分類補貼明細,詳見附件。
(1)關于建站補貼:兌現方式有兩種,按設備資金比例補貼與按加氫站建設規模整站補貼,后者為多省份普及方式。其中,山東省的補貼上限最高,達900萬元/座;廣東省補貼政策最為完善、發展最快,投運項目占全國24%。由于投資成本差異,固定站補貼平均在400-500萬元/座,撬裝站補貼則不高于250萬元/座。
(2)關于運營補貼,補貼方式多定于售氫環節,最早于2018年發布政策的有廣東和江蘇兩省,2019年增至6省,包括山西、湖北、浙江和四川。運營補貼政策的終止期限均為2023年。起始補貼金額在20元/公斤左右,并逐年遞減。
部分加氫站建設補貼情況
政府規劃導向與運營補貼政策的扶持為加氫市場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但就國內的先站后車模式,很大程度給加氫站運營方帶來一定壓力,總體市場面臨需求不足的局面。
按照加氫布局,氫燃料電池車到2025年與2030年的銷量預期為10萬輛與30萬輛,就現有不足1萬輛的氫燃料電池車保有量水平來看,還有很大的提升壓力。氫燃料電車推廣使用情況核心問題在于燃料的經濟性。因此,遠期看加氫站的運營,還需要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充足的氫源保障。
現階段,國內獨立加氫站涉及勘察、設計、環評等多項手續,審批時間長、流程繁瑣。建成后僅依靠氫氣價差難以覆蓋加氫站建設運營成本,快速盈利實現困難;綜合能源站指在原有加油站、加氣站或合建站項目基礎上增設加氫裝置,或初設的多元一體站,能夠減少土地審批環節,縮短建設周期,同時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和部分運管成本,平衡加氫環節投運儲氣的虧損狀態,緩解投資壓力、降低投資風險。
來自市場投資人士的反饋,越來越多的業者更加傾向于綜合能源項目的投資。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加氫市場,基于補貼下的運營不足以支持產業立足。加氫市場長遠發展需要穩定、綠色的氫源保供體系,獨立的技術支撐體系,以及逐步完善的儲運體系等。多元化的建設模式利好加氫市場經濟性探索,綜合能源站或將成為主流建設方向。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