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動態
1、京電設備1500標方堿性電解槽正式下線!
10月17日,京電設備公司隆重舉行1500標方堿性電解槽發布會。公司積極推進氫能領域核心裝備研制,已成功開發大功率堿性電解槽及制氫系統成套設備。電解槽額定工況下,直流能耗4.3千瓦時每標方氫氣,最大產氫量可達2000標方每小時。
2、上海電氣與吉林白城簽約將在氫能等領域深層次合作
10月16日上午,白城市人民政府和上海電氣集團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在推進上海電氣洮南綠色風電氫氨醇一體化、洮北綠色風儲一體化等項目快速落地的同時,加快布局一批綜合智慧清潔能源和“綠色零碳”產業示范應用。
3、國電投簽約烏茲別克斯坦綠氫項目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電投黨組書記、董事長錢智民應邀出席本屆高峰論壇的開場活動——“一帶一路”企業家大會。簽約儀式上,國家電投所屬中電國際、黃河公司分別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有關合作方簽署了風電項目、綠氫項目合作協議。烏茲別克斯坦綠氫項目將打造綠電轉化產業價值鏈,為化學工業減碳提供示范,助力烏茲別克斯坦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4、鏵德氫能70kW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系統再出海
近日,鏵德氫能源向印度某客戶交付70kW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系統,助力該客戶打造印度政府政府氫電耦合示范項目。根據印方提供項目信息, “該項目是印度政府綠色氫能微電網項目之一,用于滿足示范項目居民照明及生活等多項用電需求,必要時還可以回饋電網。并且該項目的設備配置,是印度多個類似項目中配置指標最為先進的一個。”
行業大勢
1、東德實業氫能產業園項目啟動
近日,東德實業氫能核心裝備產業園舉行了開工儀式。一期項目投產后形成年產氫氣循環系統6萬臺、空壓機6萬臺、壓縮機600套的生產能力。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夯實黃渤海新區高端裝備產業鏈式發展基礎,填補氫能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空白。
2、氫楓宜興基地開工
10月18日,氫楓(中國)研發制造宜興基地開工暨全球首批鎂基固態儲運氫車交付儀式在長三角腹地——宜興隆重舉行。基地將規劃建設實驗室、生產車間、倉庫、辦公樓等。基地建成后,預計形成萬噸級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生產線,具備年產上千套鎂基固態儲氫裝置、加氫設備以及定制設備的生產能力。
3、全球首臺(套)生物質乙醇重整制氫技術及裝備通過驗收、鑒定
10月16日,全球首臺(套)200 Nm3/h生物質乙醇重整制氫項目驗收、鑒定會在北京召開。該項目由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總體負責,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承擔生物質乙醇重整制氫催化劑研制,由四川亞聯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裝置研制。
4、江蘇氫港”20KW光儲氫熱電聯供系統”落地上海交大農學院
10月16日,上海交大農學院金山現代農業科技園,20KW風光儲氫一體化項目設備安裝調試完成,正式啟動!該項目首次采用光伏發電+制氫+儲氫+智能熱電聯供,為基地智能大棚,提供熱量和電力需求,項目最大可提供480KWH/日電量和648kws熱量,年最大減少CO2排放174.6噸,年節約天燃氣及電費24.5萬。項目系統方案,由江蘇氫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組織,協同蘇州綠盟,江蘇美科一同完成。
5、阿勒泰地區首個綠電制氫項目落地布爾津
10月17日,布爾津上氫能源-綠電制氫及氫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由上海上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具體包括綠氫制取、氫燃料動力系統建設和氫儲能項目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項目計劃總投資6000萬元,分三期建設,項目一期建設電解水制氫能力500立方米/小時、1噸/天的制氫工廠,同時配套建設年產1000套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國際視野
1、歐盟:2030年42%工業用氫和1.2%航空燃料為綠氫
10月9日,歐盟理事會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s Energy Directive)(修訂版)》和《ReFuelEU航空法規》。《可再生能源指令(修訂版)》提出,到2030年工業用氫氣中42%應來自非生物來源可再生燃料(RFNBOs),到2035年比例提升至60%;《ReFuelEU航空法規》提出,到2030年所有航空燃料中1.2%是來自綠氫的合成燃料。
2、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可以利用太陽能生產綠氫的新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完全綠色的、無碳的氫燃料,這種氫燃料由一種完全由太陽驅動的新型列車式反應堆系統生產而出。這項技術利用太陽的熱量來分解水并直接產生氫。工程師們在《太陽能技術雜志》上發表的一篇報告中概述了一個系統的概念架構,該系統可以有效地制造“太陽能熱化學氫”。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