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條商業氫能有軌電車在這里開通,全國首座商業化加氫站在這里建成,世界先進水平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這里運營……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經過10多年的艱辛探路,氫能產業總投資額已超600億元,聚集氫能企業和機構超150家,涵蓋氫能全產業鏈。2022年,南海氫能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工信部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5月,在2023世界氫能技術大會上,南海還獲授“中國氫能產業之都”稱號。“中國氫能看佛山,佛山氫能看南海”,這是業內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氫能產業地位的認可。
全鏈條布局
在南海,騎上一輛氫能共享電單車就能感受到氫能產業的發展。騎行者只需在單車起步時稍微用力蹬踩腳踏板,車內的氫能便不斷轉化為電能提供助力。
出臺全國首個加氫站建設運營及氫能源車輛運行扶持政策,制定國內首個加氫站審批、建設、驗收流程,建設全國首座商業化加氫站、首座油氫合建站,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氫能)通過驗收并獲批成立,打造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一個又一個“全國第一”在此誕生。
數據顯示,目前南海以仙湖氫谷為主核心,已匯集了超120家氫能企業及機構,基本覆蓋了氫能制儲運加供應鏈、燃料電池關鍵基礎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系統和終端應用等環節。產業項目計劃投資總額超過400億元,全部達產后將形成年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2009年,南海引進廣順新能源燃料電池空壓機生產項目,邁出了發展氫能產業的第一步。為配套氫能產業發展,南海先后出臺了10多項針對性政策,與國內著名高校和機構深入合作建設以佛山仙湖實驗室為代表的多個研發創新平臺,并設立150億元規模的產業提升母基金,撬動設立氫能產業發展基金,為打造“中國氫能產業之都”提供了“強力泵”。
如今,南海已集聚起大大小小的氫能企業、機構130多家,占廣東省氫能相關企業總數的1/3,涵蓋了氫氣生產儲運及設備研制、加氫站設計與建設、燃料電池及系統、核心材料與部件、整機研發制造、產品檢測及設備研制、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八大環節,形成了較完整的、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產業鏈。
前不久,投資百億元的國家電投華南氫能產業基地項目成功摘得丹灶約7.5萬平方米地塊,項目將加快質子交換膜、碳紙等核心關鍵材料國產化進程;而全國首個大規模沼氣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瀚藍可再生能源(沼氣)制氫項目在南海正式投產,年產氫氣約2155噸。
記者看到,南海從發展環境、全產業鏈布局等深入推進南海氫能產業,加速形成“成群”之勢,氫的制、儲、運、加、用全鏈條布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項目落地發展。
全集群發展
談及南海氫能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南海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梁柱榮介紹:“南海有燃料電池汽車的完整產業鏈,是目前全國燃料電池及系統生產企業最多的地區,像我們常說的燃料電池‘八大件’,在這里全面聚集。”
交通被視為氫能應用的“先導領域”。如今,走在南海的大街上,不時便能看到標有“氫燃料電動城市客車”字樣的公交車,藍色公交車身上氫能標識格外醒目。梁柱榮介紹,車頂上的氫氣瓶是它的動力源,6個氫氣瓶裝滿可以行駛三四百公里。
就在不遠處,正在忙碌工作的環衛車也是氫能的。廣東清能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錢繼冉介紹,南海區目前正在使用的氫能環衛車正是該公司生產制造的。“當初考慮生產制造基地的時候,我們考察了全國近百個地區,最后把生產基地選在了南海,現在還將區域總部搬到了這里,這已經說明了一切。”錢繼冉說。
當前,佛山南海正圍繞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動力總成等領域,構建了一條獨特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佛山市南海區推進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南海氫能產業在質子交換膜、碳紙等關鍵材料領域實現核心技術和產業化突破,滿足示范城市群車輛配套應用需求。
今年3月,南海舉行了美錦能源氫能科技園開園暨飛馳科技新車下線儀式,這是南海在汽車整車領域的又一項里程碑式突破。與以往大型汽車制造項目不同的是,該項目直指氫燃料電池客車的研發制造,把氫能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撐點。“南海產”氫燃料汽車的成功下線,填補了南海燃料電池整車制造的空白,預計美錦能源氫能科技園一期達產后年產能為5000臺。
作為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核心區域,截至2022年底,南海全區推廣應用的氫能源汽車達911輛,投運燃料電池汽車公交線路32條,在建氫能有軌交通線路1條,行程總里程累計達3500多萬公里。
梁柱榮介紹,在氫能布局中,南海把“氫車”等作為重點方向,在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自行車等交通領域,以及叉車、備用發電等工業領域發力,開創性推進氫能多元商業化應用和多領域減碳。
全場景應用
在產業鏈更加完備的同時,南海的氫能產業集群也在不斷加大科研創新投入,推動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記者走訪時發現,在南海,氫能元素不僅存在于廠企中,還存在于農田里、魚塘中,一扇更大的“氫生活”大門正徐徐打開。
今年搶抓“百千萬工程”機遇,南海對氫能產業的布局應用范圍更廣,在優勢特色中下功夫求突破。“氫能在水產養殖中有非常大的潛力。”廣東氫水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飛虹表示。該公司自2020年開始率先進行富氫水制作和養殖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應用,使富氫水養殖魚可達到純天然水庫魚的品質。
除了氫農業,還有更多傳統行業通過“氫”煥發新動能。
9月21日,在歐神諾陶瓷公司的30米輥道窯內,世界首塊天然氣摻氨燃料燒制的建筑陶瓷問世。“現在我們正在以氨氫融合零碳燃燒技術形成的創新鏈為基礎,構建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產業鏈,助力佛山陶瓷等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仙湖實驗室副主任盧熾華教授介紹。
佛山被譽為“千年陶都”。南海積極推動氫能與傳統陶瓷制造行業結合,加快綠色化轉型。記者了解到,佛山仙湖實驗室、佛山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和佛山市德力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先進零碳燃燒技術聯合創新研發中心”,瞄準陶瓷窯爐零碳燃燒顛覆性關鍵技術。去年12月,全球首塊零碳氫氨燃料燒制的綠色瓷磚出爐。
此外,全國首個“氫能進萬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區項目在南海丹灶投入運營。“‘氫能進萬家’項目利用天然氣重整制氫,實現燃料電池技術熱電聯供,可以降低50%的碳排放、45%的能源費用。”中科潤谷智慧能源科技(佛山)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新達說,這將打造風、光、電、氣多種能源互補的智慧社區,讓更多人享受低碳生活。這只是“氫生活”的開始。
如今,南海的氫能終端多元化示范應用正在全場景呈現,成為開啟綠色發展新未來的“密鑰”。
全鏈條布局,全集群發展,全場景應用。今年3月,南海區發布推進制造業當家2023年行動計劃,明確將全力打造中國氫能產業第一區。到2023年底建成14座加氫站、推動氫能兩輪車開展示范運營,到2025年氫能產業總產值累計達到300億元。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