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管網獲悉,國內首次全尺寸摻氫天然氣管道,封閉空間泄漏燃爆試驗日前成功實施。填補了我國長輸天然氣管道摻氫燃爆驗證試驗的空白,為實現天然氣長輸管道摻氫輸送技術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礎。
我國首次對摻入氫氣的天然氣管道進行的管道泄放噴射火試驗,以及封閉空間泄漏燃爆試驗的視頻畫面公布。這次實驗選用323.9毫米管徑管道,最大摻氫比例為30%,是我國最大尺度的管道摻氫天然氣燃爆試驗。
國家管網集團研究總院新能源儲運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 彭世垚:試驗通過獲取封閉空間燃爆壓力、火焰溫度及長度等參數,確定管道摻氫輸送可接受比例,為建立摻氫天然氣管道安全標準體系提供數據支撐。
專家告訴記者,氫氣和天然氣性質不同,天然氣管道摻入氫氣后,將會給管材、閥門等設備帶來一系列安全運行難題。做這樣的燃爆試驗,就是為今后天然氣管道大規模摻氫運輸,提供數據支撐。
所謂天然氣管道摻氫輸送,其實就是將氫氣與天然氣進行不同比例混合,再利用現有天然氣管網進行輸送。摻氫天然氣可被直接利用,也可以將氫和天然氣分離后單獨使用。我國現階段天然氣摻氫利用的比例為3%,歐美部分國家天然氣摻氫運輸最高比例已經達到20%。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 李玉星:長距離、大口徑、高鋼級和高壓力管道輸送是未來氫能源供應的發展趨勢,我們通過這次試驗,為我國摻氫天然氣管道輸送和運行風險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油氣管道的總里程已經突破18萬公里。以目前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計算,摻氫比達到20%時,可消納1000多萬噸氫氣,解決我國東西部資源錯配問題和調峰需求。
什么是氫能?
提起氫,可能我們都會感覺既陌生又熟悉,很多人記憶中的對于氫氣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玩的氣球,或者是化學課本里的分子式,了解一下氫↓
氫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態的形式出現,是宇宙中分布最廣泛的物質,由于氫氣必須從水、化石燃料等含氫物質中制得,因此是二次能源。
根據氫能的形成過程,我們一般將氫能分為灰氫、藍氫與綠氫。灰氫主要是通過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會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氫氣是灰氫,約占當今全球氫氣產量的95%。藍氫,是指采用了碳捕集措施的化石能源制得的氫氣,碳排放強度大幅度降低。綠氫,則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氫氣。
我國加速氫能產業布局
考慮到氫能源的獨特優勢,近年來,我國加速發展氫能產業。在氫能制備、儲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已取得多個突破性進展。
目前,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三大區域氫能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態勢。在氫能的技術創新方面,在電解水制氫裝置,儲運設備和燃料電池,我國已掌握了一批先進技術,高端裝備正逐步推向市場。在氫能制備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在華北和西北等地積極推進,電解水制氫成本穩中有降。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 林衛斌:我國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的裝機規模有可能突破1億千瓦。到2060年,綠氫生產的量有可能接近1億噸。包括我們用氫能再來發電的裝機容量,有可能突破1億千瓦。
正是看到氫能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布局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加速突破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材料及核心技術設備瓶頸。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715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為5%,可再生氫產量約500萬噸。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