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汽車拆解行業今年被放在了鎂光燈下。《行動方案》提出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約一倍,并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優化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布局。
據悉,中國汽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迎來報廢高峰,將為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產業帶來巨大的產業規模和豐厚的效益。與此同時,這一處于產業鏈下游的行業存在亂拆解、灰色產業利益鏈等現狀。業內呼吁:規范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流程,形成報廢、回收、拆解這一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對有害污染零件規范處理迫在眉睫。
什么是汽車回收拆解?
汽車回收拆解,是指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對報廢機動車進行回收,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拆除可再利用的零部件和主要總成。業內人士指出,汽車的報廢、回收、拆解是再生資源回收的重要一環。尤其報廢汽車的回收拆解關系金屬與非金屬材料的循環再利用,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動循環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政策催熱:
明年千萬輛報廢汽車“待拆”
全國汽車流通管理信息系統統計預估,到2025年,我國實際報廢汽車數量將達到1500萬~2000萬輛。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超過60GWh,市場規模達百億元。
本次《行動方案》提出,嚴格執行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規定和車輛安全環保檢驗標準,依法依規淘汰符合強制報廢標準的老舊汽車。同時,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支持建設一批集中分揀處理中心,優化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布局,推廣上門取車服務模式,完善公共機構辦公設備回收渠道,支持廢舊產品設備線上交易平臺發展。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突破30%。業內人士指出,僅僅報廢的動力電池就是一個非常可觀的體量。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的問題正在誕生:“從2016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私人購買數量逐年上升。到2025年,一些8年前生產的新能源汽車質保將到期。”8年累計近千萬輛級數量的新能源車面臨動力電池脫保問題,面對少則6萬元,多則近10萬元的巨額更換或維修售后費用,再加上續航體驗欠佳等問題,很多消費者會選擇換車,因此將產生大量的報廢動力電池。
財通證券預測,截至2023年,中國處于核心換購高峰期(即4~9年)的乘用車車型約有1.1億輛,可為車市貢獻較為可觀的換購增量。
一方面是爆發的報廢汽車與動力電池數量,另一方面是拆解回收率不足的行業現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不足25%。
記者從公開信息獲悉,報廢汽車龍頭企業格林美財報顯示,該公司回收量僅占報廢汽車總量的5%。超越科技的子公司德慧去年開始投入綠色報廢汽車拆解業務試運行,雖然在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688.34萬元,但拆解量僅5491輛。
行業調查:
報廢汽車“論斤賣”,規范發展迫在眉睫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每年大約有80萬輛報廢汽車沒有進入正規渠道拆解,估算黑市規模超過100億元。
“不少報廢車輛,并沒有按照正規途徑拆解回收或進行無害化處理,而是拆解成零件后,被車販子再度賣出牟利。”汽車產業觀察員申強指出,當前報廢汽車大多“論斤賣”,正規渠道回收的報廢汽車僅占20%左右。大力發展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行業,規范產業鏈,已經是擺在行業面前的迫切問題。
記者在東莞等多地調查發現,非正規渠道報廢汽車在多地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灰色利益鏈條”。一輛乘用車在正常報廢后,會被金屬回收或報廢車拆解公司拆解成各種零件,部分拆解下來的零部件流入車販子、汽配市場、維修廠等環節,最終“以次充好”再次流入市場,被用到其他維修汽車上,或者變成非法的拼裝車零件。這條“灰色產業鏈”已經形成完整的閉環。
車主小孔告訴記者,因為車輛過了質保期,上個月他去一家綜合維修廠更換后橋,維修廠告訴他如果更換從別的車上拆下來的“舊件”,總費用會低一半以上。維修廠甚至坦言,這是報廢回收的零部件。
調查中,有做報廢車拆解的金屬回收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行做了十幾年,報廢車從哪里拿到貨,怎么拆、哪些零部件有用,賣到哪,已經非常熟悉,閉著眼都能做。”
一位做二手車的車商梁先生告訴記者,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一般私人報廢車輛都是“按斤”算,“大多只有幾百元,但在拆解后,卻可以產生數倍的回報。他介紹,拆解下來的薄鋼板、鋁、塑料、銅等,如果按廢品出售,一輛車只能掙200元左右,但如果它的電子元件、空調壓縮機等還是好的,賣向維修市場一輛車能夠多掙幾千元”。
監管現狀:
正規回收拆解已經有跡可循,但仍待關鍵技術突破
其實汽車報廢并非無法可依,只是監管缺乏。根據我國《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規定,報廢汽車回收企業必須拆解回收的報廢車,應當在公安機關的監督下解體。報廢的客車、轎車等封閉式車身車輛要將車身砸毀,有梁結構車輛如貨車等需要將底盤大梁割斷,使其無法修復,杜絕報廢車再次賣出。
隨著新能源汽車“退役潮”到來,如何處理廢舊動力電池成為新的行業課題。值得留意的是,正規汽車回收拆解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對于動力電池回收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人們對鉛酸電池曾經的污染印象深刻,但如今常見的鋰電池利用價值高,主要有火法冶金、濕法冶金和直接回收三種回收技術路線,技術豐富,且創新活躍,最終可實現近零排放。
不過,他也提出,回收拆解產業發展還需要順應變化趨勢,如動力電池生態設計、梯次利用、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等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有待突破,退役電池評價與檢測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也指出,“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整體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我國退役電池回收利用行業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僅發布10余項國家標準和10余項行業標準,企業標準數量雖多,但其權威性和通用性一般。面臨電池回收難、包裝運輸不夠規范、共性技術仍需突破、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以及標準體系亟需補齊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展望與建議:
產業規模有望達千萬億元級
規范發展需多方合力
廣發證券分析指出,在政策的拉動下,汽車回收拆解有望在2025年后形成一個千萬億元級別的產業。據未來智庫預測,傳統能源汽車的“五大總成”及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將推動2025年汽車拆解市場空間達1271.3億元。其中,動力電池中的正極材料含有大量的鋰、鈷、鎳、錳等金屬,回收拆解會有豐厚利潤。
行業評估顯示,新能源汽車回收價值最高可達到傳統能源汽車(即燃油車)的8.6倍。隨著近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放量帶動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啟動,或將推動2030年整體市場空間超2600億元。
師建華從政府、行業、企業三方面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進行了發展建議。他認為,在政府層面,應加快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同時制定相關激勵政策,提升行業整體積極性。
“其中要加強動力電池回收監管流程,加大對非正規企業非法回收、倒賣、運輸、拆解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建立起規范市場的長效機制。”其次,在行業層面,應建立健全電池回收領域的標準體系,推動電池回收產業信息共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最后,在企業層面,應加大對回收技術投入,提高電池綜合利用水平,并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探索創新商業合作模式。
特別推薦: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