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讓絕嶺天險變坦途,那么,我國究竟有多少座隧道?根據《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底,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之下,我國僅公路隧道就有23268座,加上已投入運營的鐵路隧道16798座,我國現有超過4萬座隧道在日夜運行。
隧道的修建,以前用的是人海戰術,靠一釬一錘,肩扛手提。如今,隧道施工逐步邁入全流程機械化時代,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機械成為隧道工程的主角。
在長沙,鐵建重工、五新隧裝、山河智能等企業生產的盾構機、襯砌臺車、濕噴機、鑿巖臺車、拱架臺車等一系列地下工程裝備如同一群“穿山甲”,在莽莽群山中啃石吞泥、穿山打洞,讓“蜀道難”成為歷史。
專產首臺
根據《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35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合計70萬公里左右,其中鐵路20萬公里左右。目前我國2021年鐵路營業里程已突破15萬公里。這意味著,僅鐵路一項,我國將新增5萬公里。
新增的鐵路線背后,是一個龐大的隧道施工機械市場。近年來,隧道施工新工藝、新市場不斷刺激長沙企業瞄準國產空白領域,研制出國產首臺套產品。
早在2016年3月,國產首臺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在鐵建重工下線,宣布跨入全球鑿巖設備產業。作為鉆爆法的主要設備之一,鑿巖臺車通過在巖體上鉆鑿炮眼,裝藥爆破,從而達到開挖目的。
鐵建重工研制的這臺鑿巖臺車,不僅經濟實惠,而且鉆孔效率高,無需人工測量隧道周邊輪廓和炮孔位置,可縮短90%以上的施工準備時間,也可在2分鐘內完成5米鉆孔深度。
除了鉆爆法,盾構法也是當前隧道施工的主要工藝之一。鐵建重工也獻出了“拿手好戲”——今年4月,用于四川省國道351夾金山隧道建設的敞開式TBM(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夾金山號”在長沙下線。
“夾金山號”在鐵建重工已生產的成百上千臺掘進機中,直徑并不算大,但在高山隧道中,算得上“老大哥”,配置了先進的錨桿鉆機、超前鉆機、應急噴混系統,本領一點也不遜于其他大直徑TBM。它的下線,可將該工程平導洞的建設工期縮短至少2年,讓“蜀道”不再難。
五新隧裝成立于2010年,一直深耕隧道工程領域。去年11月,五新隧裝推出了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曲臂鑿巖臺車,可滿足多種隧道工法施工要求,一經面世,便取得了市場的良好反饋。
截至今日,五新隧裝曲臂鑿巖臺車陸續現身重慶、貴州、吉林、山西、福建、四川等地,掀起了一波波“曲臂鑿巖熱”。
組團作戰
俗話說,單打獨斗不如抱團取暖。在研發產品的理念上,長沙企業亦遵循這個原則,因為成套設備更有市場競爭力。
五新隧裝的發家產品為襯砌臺車,起初市場應用并不理想,為了打開局面,五新隧裝首先選擇水利水電工程作為突破口。“那些年,我和同事幾乎跑遍了國內的水電站和水利隧道工程。”五新隧裝董事長楊貞柿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推廣產品,他們就在網絡上搜索國內已開工隧道,然后跑去現場對接,“即使直徑只有2米的隧道,我們都不放過”。
局面打開后,五新隧裝及時向市場推出了隧道施工的“王牌產品”——混凝土濕噴車。實際上,國外也有類似產品,但進口的一臺濕噴機國內售價400余萬元,價格昂貴,操作人員緊缺,售后服務跟不上,維修配件也不齊全,種種問題導致濕噴工藝久久在國內得不到推廣。
2011年,五新隧裝瞄準國內市場這一空白,開始自主組建團隊,開始了一條從無到有的研發之路。2014年起,五新隧裝濕噴機逐步被市場接受。如今,國內道路隧道建設基本上是國產設備的天下。
對于這款產品,楊貞柿極為器重,“可以說,沒有濕噴機械手就沒有五新隧裝的今天。”目前,五新隧裝濕噴機械手銷量超過2000臺,服務全國及海外1600多個隧道工地。
濕噴機的成功鼓舞了五新隧裝,企業不斷研發新的產品,豐富產品體系,增強市場競爭力。2015—2016年,五新隧裝借隧道施工機械化之勢,成功研發并推出了拱架安裝車和鑿巖臺車。2018年,五新隧裝的產品實現了從單工序到全工序的轉變,擁有了十多款隧道產品。
今年6月20日,鄭渝高鐵全線正式開通運營,這離不開鐵建重工成套隧道施工智能裝備的助力。
記者了解到,過去幾年,鐵建重工以“工法領先、智能核心”為發展路線,為鄭渝高鐵研發了涵蓋超前勘探、鉆爆開挖、初期支護、襯砌結構、輔助作業的全工序鉆爆法成套智能裝備,打造了包括全電腦鑿巖臺車、智能型注漿臺車、智能型鏟銑機、智能型混凝土濕噴臺車、智能型錨桿臺車、智能型拱架臺車、數字化襯砌臺車等智能型系列裝備在內的“特種兵”,在鄭渝高鐵湖北段15座隧道21個工區推廣應用。
礦山新秀
當前,除了道路隧道,長沙企業也逐漸把目光投向礦山,那里還有一片廣闊的隧道施工設備應用市場亟待開發。
現在,五新隧裝除了主打隧道施工成套設備外,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打算。“傳統交通基建市場處于即將飽和的狀態,未來五到十年,鉆爆法設備將迎來一個天花板。”楊貞柿介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五新隧裝開始研發“地下礦山”新產品。這是因為道路隧道與礦山隧道之間,在施工工藝和技術上存在一定的共同點。
今年,五新隧裝就已經推出了兩款地下礦山產品,在多個礦山成功試用。與此同時,五新隧裝也成立了海外銷售、線上推廣團隊,希望將更多的國產礦山設備推向海外市場。
在礦山領域沉淀多年后,近兩年山河智能也在礦山設備發展方面“大動作”頻頻:去年12月,山河智能發布5大類20余款礦山成套裝備和全球首創的5G+智能鉆機;今年6月,山河智能礦山服務中心正式成立。
山河智能副總經理龍居才介紹,近年來,礦山市場是山河智能業務板塊的重要支撐。山河智能在該市場采取“火力全開”的策略,不僅打造了具有硬核實力的涵蓋鉆、挖、運、破、選、冶全流程的綠色智慧礦山成套產品,還以內蒙古為中心,在鄂爾多斯建設了礦卡裝備園以及全系列礦山產品中心倉庫,輻射新疆、山西、陜西、甘肅等省份,不斷深耕西北地區以煤礦為主的礦山市場。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