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受重視程度已經遠超過往。今年3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搶抓這一風口,2020年12月,青島發布《青島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明確提出青島將圍繞建設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示范區逐步實現“東方氫島”的總體發展目標。今年,在青島加快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中,氫能與儲能產業被列為“十大新興產業”。
一方面是政策利好,另一方面市場尚在“襁褓”之中。據公安部今年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000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0.93%。相較于純電動車已逐步在市場中站下腳跟,氫燃料電池汽車目前還處于年裝車千輛級。在鋰電汽車盛行下,氫能汽車仍在尋找“破局”之道。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創立于2020年、總部位于李滄區的海卓動力(青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我認為未來不是一種能源的天下,我相信氫能和鋰電等能源將會平衡發展。”公司總經理朱維如是說。
依托核心技術在市場“立住”,是闖市場的前提。海卓科技依托同濟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20多年的技術積累,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氫燃料電池系統一級零部件100%國產化、60%自主化。
“公司每年用于技術研發的投入幾乎占到成本的50%。”朱維告訴記者,目前,海卓科技在燃料電池系統設計、仿真、控制、集成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燃料電池系統的關鍵部件是電堆,發生電化學反應的場所就在電堆中,而海卓科技已經實現了電堆的自主化,具備從漿料配方到MEA制備工藝、從雙極板正向設計到電堆集成完全自主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在電堆關鍵核心部件膜電極和雙極板的開發中,從關鍵原材料、特征結構與構效關系等維度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優化設計與仿真驗證,全面提升電堆的發電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
“通過大量的研發投入,努力實現整個產業降成本。2017年的時候燃料電池的成本是2萬元/千瓦,今年是每千瓦5000元以下。希望到2025年把成本降到每千瓦2000元以下。”朱維說。目前,海卓科技已經量產了1個電堆平臺和3個燃料電池發動機平臺,功率覆蓋50-120千瓦,公司已進入上海萬象客車、東風、上汽和南京金龍的供應商體系。
技術“硬件”已具備,闖市場還需要眼光,即對企業和產品的市場定位。
近年來,氫燃料電池行業不乏像海卓科技這樣重視技術進步的企業,但該行業整體起步要晚于鋰電池行業近10年,市場方面鋰電池汽車已逐步走向“尋常百姓家”,氫燃料電車雖有技術但想再進入該領域頗有難度。因此,海卓科技定位了幾個方向,以期達到“氫能和鋰電等能源平衡發展”的愿景。
“城市建設,環保工程車是剛需。”朱維稱。以氫能工程車替代燃油工程車成為海卓科技首先瞄準的市場領域。朱維介紹,目前大概有200多臺用于城市建設的渣土車搭載了海卓科技的110/120千瓦燃料電池發動機,車輛加氫僅需8-10分鐘,加滿氫氣可續航400公里以上,且全生命周期環保“零排放”。同時,海卓科技計劃在今年涉足長途客運和公交車領域,投放50臺氫能長途客車和140臺氫能公交車。
“打造氫能港口也是我們現在和未來計劃的重要方向。”朱維告訴記者,時下,山東港口青島港正逐步開拓氫能多場景示范應用,推動氫能領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依托港口多樣作業設備,氫能源、氫燃料可廣泛應用于港口氫能機電裝備和港口氫能運載設備,最終完成港口固定式裝卸機械設備、流動式裝卸運載設備和水平運輸車輛的全場景覆蓋。海卓科技抓住山東港口青島港打造氫能港口“齊魯樣板”機會,積極布設港口氫能設施。目前,由海卓科技配套的49噸牽引車正在青島港運營,港口運營場景具有啟停頻繁、24小時不間斷工作、氣候環境惡劣等特點,海卓科技從場景和發動機兩個層面,研究環境溫濕度、氣壓及使用工況,對發動機系統進行結構優化、控制策略優化,將氫耗降低20%。
跳出本地,海卓科技也在積極開拓全國市場。在青海海東,海卓科技是國內首個把氫能車送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企業。與青島丘陵地形所不同,高原地區空氣稀薄,對氫燃料電池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卓科技研發出適應高原地區的氫燃料電池應用技術解決方案,有效保障了高原工況下的車輛性能。按項目規劃,公司將在海東投放600臺氫能物流車輛。
對于未來發展規劃,朱維表示,一方面要繼續在產品研發上深耕,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拓展氫燃料電池的應用場景。開拓更廣闊市場,讓搭載海卓科技氫燃料電池的汽車跑得更遠。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