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濟濼路隧道的通車,濟南從“大明湖時代”正式邁向“黃河時代”,市民從此告別服役33年的濼口黃河浮橋,5分鐘即可風雨無阻穿河而過。這條世界首條穿越地上懸河的盾構隧道,是人類開發利用黃河的一大創舉,也是中鐵十四局在“家門口”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自2004年修建“萬里長江第一隧”南京長江隧道涉足大盾構領域,中鐵十四局肩負“引領全球建設發展,締造人類夢想奇跡”的神圣使命,近20年間成長為國內超大直徑和水下盾構隧道工程領域的領軍者。
擘畫美好藍圖,錨定世界一流新坐標
2016年8月,中鐵十四局集中大盾構所有優質資源組建大盾構公司,全國首家大盾構施工企業由此誕生。在大盾構公司入駐南京市浦口區時,時任總經理的吳言坤表示,成立大盾構公司是中鐵十四局產業發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里程碑。
十年磨一劍,不忘是初心。13年前,中鐵十四局正是在南京開啟我國在復雜條件下修建水下大直徑盾構隧道的先河。從那時起,中鐵十四局領導班子敏銳洞察市場,將聚焦大盾構及水下盾構、打造核心競爭力確定為戰略目標。
一邊是未知的藍海市場,一邊是國內技術空白和國外技術封鎖的現實,中鐵十四局領導班子堅定信心、排除萬難、從零起步,逐步涉足入城通道、江河湖海水下隧道、軌道交通、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工程領域,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江河湖海城”、地質條件、行業、盾構直徑、施工工藝五個“全覆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突破。
面對國家發展機遇和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們堅持戰略引領,建設專家、管理、技術、作業“四支人才隊伍”,形成了“三核、兩線、一帶”的專業化戰略布局,帶動了大盾構施工核心技術及勘察設計、建設施工、裝備再制造、管養維護、物流運輸、新材料于一體的產業鏈強勢崛起。“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核心優勢凸顯。
這離不開領導班子將“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我們要把中鐵十四局打造成占據市場優勢、掌握核心技術、擁有一流團隊、全產業鏈發展的‘世界一流大盾構企業’,實現‘走出國門、穿越海峽、培養院士’三個夢想。”
市場是最好的證明。其中在建大盾構直徑10米以上國內市場占比44%,14米以上占比53%,16米以上占比100%,目前10條在建長江隧道,十四局參建7條。
深耕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在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公司,坐落著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盾構智慧管控中心,實時匯聚著全國各地大盾構施工項目的數據,操作人員通過大屏幕,即可對遠在千里之外的“巨無霸”們進行實時操控,高效率解決一線施工難題,降低潛在技術管理與作業風險。這是中鐵十四局圍繞大盾構“深、大、長、新、智能、綠色”六個核心點進行重大前沿技術攻關的成果。
“中鐵十四局大盾構依靠科技創新走到現在,也必然依靠科技創新走向未來。”中鐵十四局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鏈條,不斷完善和優化研發體系,搭建了錢七虎院士專家工作站、地下空間與大盾構科技發展研究院、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分會、壩道工程醫院中鐵十四局分院、中國鐵建水下隧道工程實驗室等重要科技創新平臺,并與行業知名高校、科技企業深入合作,打造大盾構行業前沿技術集群,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
盾構機的每一次“穿越”是對“已知技術”的檢驗,更是對“未知技術”的探索。翻開中鐵十四局大盾構的成績單,不乏中國智能高鐵第一隧、國內首條穿海地鐵盾構隧道、全球首條特高壓長江隧道、國內首條下穿高鐵大直徑盾構隧道等超級工程,他們一次次敢為人先、挑戰世界工程極限,一次次超越自我、成功穿越江河湖海,一次次刷新紀錄、開創行業先河。
經驗的不斷豐富推動技術不斷革新,他們研發的常壓換刀技術已經發展到第四代,擁有國家授權專利200余項,逐一克服了國內最高水壓、最大埋深、最淺覆土、最硬巖石、最大直徑、最為復雜地質條件的盾構隧道建造技術難題,擁有七大核心技術,形成了五大核心技術群,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前列,關鍵核心技術世界領先,申請的10項國際專利技術已布局歐洲發達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稱:“中鐵十四局已經全面掌握了大直徑盾構施工的核心技術,在這一領域擁有了絕對優勢!”
盾構產業是施工技術引領制造技術,施工技術的優化升級和反饋,推動了盾構機研發的快速更新迭代。2020年中標北京東六環項目后,中鐵十四局就聯合盾構制造商,僅用6個半月時間,就完成了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的設計、生產、調試、下線等工作,其中配備的正是他們研發的第四代常壓換刀技術。
中鐵十四局目前正開展智能掘進大數據、盾構再制造、新裝備新材料研究,力爭在智慧工地建設、智能化生產、智能化檢測、智能裝備研發與應用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和創新。
培育高端品牌,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神州飛天、蛟龍入海、高鐵追風、盾構潛行,每一步跨越的背后都是責任與擔當。
起初,為打造大盾構品牌,中鐵十四局將直徑10米及以上的盾構定為大直盾構,14米及以上定為超大盾構。當時業內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中鐵十四局的“局標”逐漸成為業內約定俗成的提法,在標準層面助推了中國大盾構的發展。
站在“十三五”起點,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專業化戰略初步得到了市場認可,而如何打造品牌效應、再造發展引擎、尋找新的戰略支撐點,成為擺在吳言坤和領導班子面前必須要回答的新課題。他們明確目標,推進大直徑及水下盾構技術進步,為繼高鐵、核電、特高壓之后的第四張“中國名片”開足馬力。
2017年12月,“中鐵十四局大盾構”獲評中國鐵建首屆“十大品牌”之首。2020年3月,注冊“中鐵建大盾構”和“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商標,成為國內首家擁有“大盾構”品牌的建筑類中央企業。2020年4月,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博物館投入使用。大盾構品牌效應開始逐步顯現。
推動行業進步是企業的責任,中鐵十四局的科研團隊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從管理輸出、技術輸出轉向標準輸出。目前中鐵十四局已撰寫和編制十幾部大盾構技術方面的行業標準,多項施工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為聚焦大盾構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自2016年起,中鐵十四局先后承辦渤海灣海底隧道修建關鍵技術高峰論壇、長江中下游大盾構技術峰會、國際隧協(ITA)年度頒獎大會、軌道交通高質量創新發展峰會等“學術盛宴”,吸引上百位院士和專家學者出席,共襄發展大計。
2021年2月,國務院國資委與中央媒體聯合發布16個大國重器,“京華號”與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大飛機、天眼等榜上有名。2021年10月,在以“創新驅動發展 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京華號”模型閃耀亮相,進一步擦亮了中鐵十四局大盾構這塊“金字招牌”。
每次穿越都是勇往直前的探索,都是通往美好未來的征程。在領軍者的帶領下,“中鐵十四局大盾構”正向著“世界一流”的目標默默潛行。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