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生產車間
盾構機,號稱“地下蛟龍”,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裝備天津公司”),在這里,6年前還是簡單的生產組裝,如今卻已攻克一系列核心關鍵再制造技術,不斷搶占世界隧道掘進機再制造技術制高點,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維修再制造 盾構機重獲新生
對多數人來說,盾構機可能并不是一個熟悉的設備,畢竟它常年混跡于地下。走進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的生產車間,盾構機碩大的刀盤、龐大的身軀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通常盾構機都非常巨大,像這臺土壓平衡盾構機的直徑達11.16米,長度超100米。目前,這臺設備已完成組裝并成功下線,預計12月底發往土耳其。”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車間還有其他5臺不同類型和尺寸的盾構機正在加緊制造。
除新機制造外,更多再制造的“大國重器”在這里獲得新生。“再制造不是簡單的修補,而是在舊盾構機設備的基礎上,運用新設計、新技術,采用更優化的配置,進行一次新的升級制造,以滿足現有掘進要求。”中鐵裝備天津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說。
目前,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大力開展盾構機再制造業務,先后生產國內百余臺再制造盾構機,完成刀盤新制、系統改造等多類型盾構機再制造任務,服務一大批在建重點項目。
其實,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盾構機再制造生產能力的提升,與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強化濱海新區布局,實現從設計、經營、生產到售后服務一條龍落戶息息相關。“2020年6月,中鐵裝備集團再制造分院由鄭州總部搬遷至濱海新區,進一步完善基地產業結構,提升天津公司盾構再制造技術研發能力。不久后,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也在此落地。依托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建設,我們不斷加強盾構機再制造技術研究和應用,實現隧道掘進機產業綠色發展。”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產品遠銷海外
展現中國制造力量
以往,盾構機相關技術常年被國外企業壟斷,再制造應用也是處處受制于人。而如今,把盾構機賣到海外,成為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的家常便飯。
“這個月剛下線的‘中鐵1079號’土壓平衡盾構機就將應用于土耳其迪亞巴克爾省的錫爾萬排水隧道項目建設。這臺設備開挖直徑11.16米,是我國出口土耳其的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隧道項目最大埋深400米,瓦斯濃度極高。同時,勘測顯示,掘進過程中有一處斷層存在塌陷風險,地層條件十分復雜,“為適應項目特點,我們在設備耐火、防爆、穩定等方面加大設計力度,在耐火材料選擇、關鍵部件防爆、設備防火降溫等方面量身定制整機方案,保證設備長距離、大埋深、高瓦斯地層的安全掘進,最終得到土耳其客戶的高度肯定與贊許。”
在中鐵裝備天津公司,“掘”勝海外的盾構機不在少數。此前在中鐵裝備天津公司下線的“中鐵R303號”超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是中國出口歐洲的首臺再制造盾構機。該盾構機原為中鐵裝備出口阿聯酋迪拜的一臺超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中鐵裝備天津公司根據新項目地質情況及客戶使用需求完成再制造,針對項目地層巖石強度高的特點,通過優化滾刀軌跡、加強刀盤面板結構,讓原刀盤擁有更強的破巖能力,提高掘進效率。
“目前,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的盾構機制造能力涵蓋不同直徑的土壓平衡盾構、復合式盾構、泥水盾構、巖石掘進機(TBM)等全系列盾構產品,并充分利用東疆的海運便利條件,產品先后出口阿爾及利亞、土耳其、葡萄牙、菲律賓、意大利等國家。”中鐵裝備天津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政策擴容
保稅維修資質落地
近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大力推廣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政策紅利下,一批企業得以順利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而隨著政策擴容,位于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的中鐵裝備天津公司也迎來新機遇。
“今年,我們正式獲批開展隧道掘進機保稅維修和再制造業務,保稅維修資質的落地對中鐵裝備天津公司而言意義深遠。”中鐵裝備天津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計劃每年開展2臺盾構機的保稅維修業務,由于設計、配置不同,價格差別較大,單臺金額數千萬元,預計每年稅負申報額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保稅維修資質落地后,可為企業減少約20%的稅負,折算下來每年可節約三四千萬元。
同時,保稅維修資質落地,還將推動中鐵裝備集團的國際業務延伸至天津,依托天津港優越的海運條件,使這里成為中鐵裝備產品出口東南亞、中亞及歐洲各國的“橋頭堡”,加快推進中國制造“走出去”。
該負責人表示,未來,中鐵裝備天津公司將利用區位優勢,打造特色業務,在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引領隧道掘進機再制造產業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并要求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企業利用濱海新區的“一帶一路”支點作用,積極“走出去”,既響應了國家倡議,又為新區帶來了發展機遇。
攻克一系列核心關鍵再制造技術,不斷搶占世界隧道掘進機再制造技術制高點。短短一句話,很難全面概括中鐵裝備天津公司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這里,復雜的地質條件并不是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在這里,再制造盾構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彰顯出中國制造的強勁實力。從跟隨到趕超,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大國重器”將從這里一路高歌掘進,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