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攬大單,上海市國資委實際控制的隧道股份(600820.SH)頂住諸多挑戰,繼續穩健前行。
5月24日晚間,隧道股份發布中標公告稱,近日,公司收到中標通知書,總投資合計為186.6億元。
今年一季度,隧道股份中標合同量為197.72億元。
攬獲訂單是經營業績亮麗的前提。近年來,隧道股份攬獲的訂單量持續增長。2021年,公司新簽訂單總量為 776.63 億元。
事實上,隧道股份的主營業務表現不俗。2005年以來,公司實現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不間斷增長,2012年以來的10年,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持續雙增。
隧道股份主要從事工程施工、設計服務等業務,看上去科技含量不高,實際上,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存在不少“尖板眼”。公司注重研發及科技創新, 截至2021年底,公司投入的研發人員達2489名,累計獲得的授權專利達1985項。
再簽大單助力穩增長
隧道股份再次攬下巨額訂單。
最新公告顯示,今年5月,隧道股份全資子公司上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牽頭人)、上海城建集團河南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公路橋梁(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組成聯合體,參與了“鄄輝高速、鄭新高速、長修高速東延項目投資建設合作單位”的公開招標。近日,聯合體收到中標通知書,確定其為該項目中標人。
本項目匡算總投資合計為186.6億元,項目資本金預計為37.3億元,聯合體出資比例為49%。
不可否認,如果上述合同順利履行,將對隧道股份的經營業績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近年來,隧道股份的攬獲的訂單持續增長。
今年以來,國內疫情出現反復,且多點散發,這對業務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隧道股份而言,正常經營受到了挑戰。但公司基本上經受住了挑戰。一季度,公司攬獲的訂單數量為1096個,中標合同量為197.72億元,同比增長4.06%。其中,設計業務增長尤為迅猛,攬獲的訂單量為630個,合同量為21.68億元,同比增長189.53%。
2021年,隧道股份新簽的各類施工、設計、運營業務訂單總量為 776.63 億元,同比增長12.79%,其中施工業務中的能源工程、房產工程同比增幅均超 50%,增速明顯,相繼中標“杭金衢高速至杭紹臺高速聯絡線工程 PPP 項目”“安陽至羅山高速公路豫冀省界至原陽(蘭原高速)段”“新加坡跨島線一期 CR102 標”等一批重點項目。
此前的2018年、2019年,隧道股份新簽的各類合同訂單分別為588.99億元、618.67億元。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隧道股份的經營雖然受到了沖擊,但攬獲的訂單依然增長。2021年,公司實現各類新簽合同訂單為 688.55 億元,其中施工業務中軌道交通類訂單較上年同期增長54.11%。
綜上,2018年至2021年,隧道股份新簽的合同訂單量持續在增加。
足額訂單是實現盈利能力持續的保障,隧道股份的經營業績表現良好。2012年以來,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持續雙增。公司的主營業務表現尤為突出,2005年以來的17年,公司實現了扣非凈利潤持續增長。
2021年,隧道股份實現營業收入622.26億元,同比增長15.20%,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23.93億元、22.6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為5.87%、7.76%。相較2011年,2021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增長約3.38倍、3.63倍、4.47倍。2021年的扣非凈利潤較2005年增長32.32倍。
五年投入90億研發
攬獲的訂單量、經營業績持續增長,與隧道股份的施工能力、技術實力等因素直接相關。
上海城建集團的前身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公用事業局和市民防辦公室,自上海開埠起便承擔了上海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與管理重任,并在此后為上海建成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的核心框架。
1994年,為新中國隧道事業奠基的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下屬企業隧道股份登陸A股,成為中國建筑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板塊首家上市公司。1996年,上海城建集團成立,吸收合并隧道股份。2015年,隧道股份與上海城建集團完成整合。
如今,隧道股份已經成為全球EPC市場公認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綜合服務商。公司稱,憑籍全球86座城市、近千項重大工程的豐富建設管理經驗及產業鏈資源與核心技術,為全球更多城市提供具有創造力的基礎設施規劃咨詢、設計、投資、運營“全生命周期服務”。
隧道股份的主營業務涉及隧道、路橋、軌道交通、水務、能源和地下空間等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施工、投資和運營業務,以及部分盾構設備的制造業務。在軌道交通方面,公司已先后為南京、杭州、鄭州、昆明、武漢、天津等國內眾多城市成功打造了當地首條地鐵線路,累計建設里程約 705 公里。
截止2021年底,全國已開通運營軌道交通的城市已達 51 個,運營里程約 8700 公里。由此可見,隧道股份承建了國內軌道交通里程的8.10%。
隧道股份還創造了不少第一。備受關注的上海“縱橫號”——上海北橫通道西線隧道,直徑15.56米超大盾構“縱橫號”途經上海市中心3個行政區,為“中國首次、全球罕有”的500米半徑S型急轉彎,并于國內首度大規模穿越各類建(構)筑物逾百棟、軌道交通3處以及蘇州河防汛堤。該項工程被業內譽為盾構領域的“百科全書”。該項目由隧道股份承擔,已經全線貫通。
由此可見,工程施工也是一項技術活。隧道股份在技術方面的追求也很積極。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24.37億元,2017年至2021年的5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合計超過90億元。
與之對應的是,截至2021年底,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為2489人,占員工總數的15.79%。
研發產能方面,2021年, 隧道股份新增授權專利296 項,其中發明專利 90 項。截至年底,公司累計獲得 1985 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 598 項。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