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的校車發展史,每一次的跨步,幾乎都有宇通校車與之共同成長的身影。
從2005年宇通啟動校車研發,到參與《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件》起草,再到革新校車產品,創造行業模范,宇通校車已乘風破浪18載。
不僅深受家長、老師、教育單位的喜愛和信任,而且市場銷售額穩居TOP前列的市場成績,市場上每賣三臺校車,有兩臺就是宇通,研發的校車產品名稱,更是成為中國校車的代名詞。
憶往昔崢嶸,仍歷歷在目。今天,就讓我們跨越時間長河,追憶宇通校車那些年的閃光歲月吧!
中國校車長出“長鼻子”
萬事開頭難。中國校車行業是從無到有的探索式發展,在研發之前,沒有任何標準可參考。
面對難題,宇通校車研發團隊將目光聚焦到歐美的校車標準上,幾百頁的英文標準,硬是一點點生“啃”下來。
得知鄭州西亞斯學校有兩輛從美國進口的校車時,研發團隊便整天圍著“洋車”打轉,像剝洋蔥一樣,從里到外仔細研究。
擔心美國校車標準不適用中國國情,研發團隊又主動發起調研,匯總任何可能的想法和建議,不斷地分析、驗證,校車的概念才漸漸有了雛形。
但是,校車要設計成什么樣子,大家一直沒有好的想法。
直到,宇通客車董事長、總經理湯玉祥在聽取研發團隊匯報方案時,提出一個問題:“校車最重要的是什么?”。
眾人才如夢方醒,迅速抓住了重點:做校車,安全必須是第一位!
最終,研發團隊設計了一款“長鼻子”造型的校車。
利用“長鼻子”增加了車前部緩沖區和變形吸能區,一旦發生車輛碰撞,便能最大程度保證駕駛員和孩子的安全。“大鼻子校車”這個生動、形象的稱呼,也成為人們眼中安全校車的代名詞。
以一顆父母心“摳”細節
學生安全無小事,為了嚴“摳”細節設計,宇通研發團隊不斷代入為人父母的心態,不停地反思:是不是足夠安全?有沒有什么被忽視?
比如,在設計車輛后視鏡時,為了采集精準數據,一位研發成員就坐在司機椅上當起觀察員,其他幾個人蹲下身子模仿孩子的身高,沿著車邊來回走動,直到后視鏡不留死角。
在設計車的踏板高度時,有用戶反映踏板比較高,小學生需要“爬”著才能上去。
研發團隊便思考,什么高度的踏板才適合學生呢?
后來,看到樓梯臺階,大家眼前一亮,孩子們在臺階上上下自如,這個高度不正適合作為踏步高度嗎?
在考慮座椅高低、大小、前后間距時,基于成年人身體數值制定的客車標準也不能參考。正發愁時,一位研發成員提到,大家回去看看自己孩子坐多高的板凳不就知道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家紛紛回家測量,幾經修改,最終摸索出校車座椅的最佳尺寸。
除此之外,為了消除潛在的隱患,研發團隊還對車內護欄進行軟化處理,取消傳統座椅后面的小拉手,避免每一個可能的磕碰點。
正是通過一顆父母心“摳”細節,宇通校車的研發才終于從夢想,一步步走入了現實。
圖 | 宇通第一輛專用校車
扛著一臺打印機進京
2011年前后,國內校車事故頻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為了規范校車行業,國家計劃制定校車安全管理的相關法規,而宇通作為國內校車領域的先行者,負責牽頭起草法規。
接到通知后,宇通迅速組成專項小組,前往北京,甚至還把一臺打印機也扛了過去。
當時,國家對校車法規要求極高,法規條文字字如金。因此,每一句都要仔細推敲,只要修改就要重新打印。
在每每加班的深夜,打印店早已關門,此時,不遠萬里扛來的打印機便派上了用場,及時解決了打印難題。
正是這樣的全身心投入,校車法規草稿很快完成。
緊接著,就進入審核程序,讓客車標準化委員會代表們負責“挑刺”。可采納的意見,要立刻在條文中調整,如果不采納,也要說清楚“為什么”。代表們頭天提完意見,第二天更新后的法規就準備好進入新一輪審核。
于是,工作小組繼續馬不停蹄,連夜加班修改。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3個月,由宇通牽頭起草的新版強制性國家標準《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件》(GB24407―2012)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審核,并于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有力扭轉了當時校車行業的亂象,校車安全事故也因此大大減少。
圖 | 來源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拿到校車行業首張“入場券”
校車新法規發布后,宇通開始著手新款校車的研發。
想要第一時間取得校車公告,拿到首張“入場券”,就必須提供校車行駛一萬公里的里程數據。
可別小看這一萬公里!它可不是在高速路上行駛,而是要在石子路、搓板路、扭曲路等最糟糕的路況上“折騰”校車,確保車輛數據的可靠性。
為了早日達成目標,跑完這一萬公里,校車每天都要跑20個小時以上,司機歇,但車不歇。
最終,憑著宇通人的這股拼勁,僅僅用了兩周時間,宇通校車便按時跑夠了一萬公里的行駛里程。
2012年5月16日,在“2012年北京國際道路運輸、城市公交車輛及零部件展覽會”上,宇通客車正式推出ZK6726DX3校車,這也是國內第一款根據新國標要求生產的專用校車。
此時,距離《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件》正式實施,才過去16天。
憑借超強的執行力,宇通客車不僅拿到了校車行業首張“入場券”,更成功搶占了市場先機!
打破行業認知“壁壘”
在獲得市場先機之后,宇通客車又迅速展開了二代校車產品的研發。
在2012年底,宇通校車研發團隊一口氣完成了10款校車的設計,車身長度覆蓋5.5米至11米。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10個車型就需要10套模具,怎么才能降低成本呢?
這時,研發團隊中有人提出,10款校車大同小異,能不能開發通用的模具組合呢?這個思路,讓眾人茅塞頓開。
通過嘗試,最終研發團隊再創奇跡,僅僅用了3.5套模具,便滿足了10款校車的開發需求,有力提升了產品的成本競爭力。
圖 | 二代宇通校車
與此同時,經過一代校車研發的磨煉,宇通二代校車的質量也有了顯著提升。
在2015年,重慶的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購買了一輛宇通校車做碰撞試驗,一群專家圍著校車找“七寸”,最后裁定車輛右前方車門處是校車最薄弱的環節。
于是,在試驗時,宇通校車以40至60km/h的時速行駛,一輛滿載的輕卡從側面撞向校車的右前方車門處。
結果,輕卡當場被撞廢,而宇通校車的地板雖然被撞得微微起了包,但乘坐區域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圖 | 骨架式金剛封閉環結構保障安全
所有人都為宇通二代校車所折服。沒想到,這個公認最薄弱的“七寸”,居然也如此可靠!
一“芯”只為孩子
2017年12月15日,經過全面升級的宇通三代校車在鄭州隆重發布,并推出了搭載宇通“安芯”系統的行業首個面向家長的智能校車客戶端——校車來了APP。
家長們只需要一部手機,便能時刻查看孩子上下車的情況,了解校車的定位,對孩子的行程了然于心。
而面對遺忘導致的兒童安全事故頻發,研發團隊也不停思索如何避免兒童被遺忘在校車內。
起初,研發團隊的方案是校車到站后,車尾報警器會響,司機必須從駕駛位走到車尾手動關掉,這個過程相當于把全車“巡視”一遍。
但是,有的司機走馬觀花,難免會有疏漏,有漏洞就不是真正的安全。
為了能夠捕捉到遺留在校車上的孩子,他們又嘗試了紅外線、雷達、超聲波等智能化檢測手段。
經過一段時間探索,研發團隊發現超聲波的穿透力最強,即便是最微弱的心跳也能捕捉到。于是,這項防遺忘的新研發技術成功用在了宇通校車上。
除了這些,研發技術也會緊跟時代變化。
在2020年5月,宇通校車率先通過校車“健康座艙”5A級認證。從健康選材、抗菌除菌、清新空氣、電磁潔凈和低噪隔音五大維度防護,全方位呵護學童健康。
截至目前,宇通仍然是行業唯一具備“人體電磁防護”試驗能力及出具檢測報告的公司。
如今,宇通校車的產品涵蓋5米到11米、19座到56座的所有車型,專用長頭校車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0%,不僅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了宇通校車行駛的身影,并且還逐漸走出國門,走向哈薩克斯坦等更遠更廣的地方。
從0破1,再從1到100的質變飛躍,宇通校車以星火燎原之勢,持續助推著中國“專用校車”的蓬勃發展。
如今的中國校車,在安全性、智能化等方面也走向了世界前列。
未來,宇通校車依舊會恪守初心,為中國校車制造持續發力,為中國學童持續開創更安全、更智能、更健康的美好出行未來!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