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天津市河西區地下20米深的地鐵施工隧道,伴隨著盾構刀盤的緩緩轉動,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大橋局”)的工人們正在數噸重的盾構機管片前有序施工。經過管片拼裝、刀盤檢測、掘進速度調整等工序,這臺龐然大物在地下緩緩掘進,一段全新的隧道便呈現在眼前。
中國鐵建大橋局深耕城軌施工全產業鏈,積極推進技術創新,24年來,成功應用明挖法、暗挖法、鉆爆法、盾構法等一系列地鐵施工技術,攻克了軟巖、硬巖、軟流塑、沙石、富水砂卵石、溶洞等各類施工難題,在全國40余個城市承建了200余項地鐵工程,建成車站200余座、地鐵隧道超500公里。
加快技術創新
如何運用新技術攻克建筑難題,使重大工程項目又好又快完工,是建筑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中國鐵建大橋局不斷加快技術創新,推動一項項重大工程高質高效完工。
日前,全長24.8千米、設站18座,橫穿主城區的大直徑隧道地鐵線路——成都地鐵17號線二期工程全線貫通。中國鐵建大橋局成都地鐵17號線項目負責人張君說:“與平原地區相比,川渝地區地形復雜,地鐵施工難度更大。施工裝備需要在富水砂卵石、復合地層中掘進,工人們需要在小半徑曲線、臨河穿越等復雜環境中施工,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地面沉降。”
面對復雜情況,項目團隊針對每一個風險源制定了專項方案。團隊采用雷達掃描、微動探測等技術,24小時輪班進行地面監測,實時掌握地質變化和沉降數據,并運用信息化施工技術,全時段監控盾構機姿態,及時動態調整推進參數,確保盾構機在砂卵石地層中順利施工。
“為加快工程建設進度,項目團隊不斷推進技術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研發出砂卵石地層隧道安全控制與高效掘進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鐵建大橋局首席專家宋云財說。
廣州地鐵18號線沙溪站至石榴崗站區間右線全長4.31公里,是全線最長區間,且需要穿越珠江后航道,施工難度很大。
“針對廣州地區地下水系密集的情況,中國鐵建大橋局項目團隊為廣州地鐵施工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如何選擇合理的地層加固技術和加固參數尤為重要。我們通過參考以往案例,開發應用了渣土改良技術、中風化泥巖裂隙探測等新技術,實現了復雜地層條件下的安全穿越。”時任中國鐵建大橋局廣州地鐵18號線項目負責人靳建民說。
中國鐵建大橋局廣州地鐵18號線項目團隊攻克了復合地質條件下地連墻成槽、軟弱富水地層矩形頂管機施工等復雜技術難題,取得11項專利,部分創新技術已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近年來,中國鐵建大橋局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在地鐵建設方面做專做強,實現10余項重點工程順利竣工。公司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魯班獎1項、詹天佑獎7項、國家優質工程獎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0多項。
推進智能化轉型
4月底,在天津地鐵8號線項目的湘江道站施工現場,一臺全新的矩形土壓平衡頂管機正在進行施工。“這是我們首次使用豎向高、寬度窄的矩形頂管機在城市軌道交通隧道正線掘進。”中國鐵建大橋局天津地鐵8號線項目負責人陳越說。
“由于該區間單線長52.5米、埋深12.7米,隧道長度太短,暗挖施工成本高,所以采用寬5.9米、高6.7米的矩形土壓平衡頂管機施工是最高效的方案。”陳越說。
如何用好頂管機這樣的大型新裝備?中國鐵建大橋局靠的不是“人海戰術”。公司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用智慧管理手段讓這些基建大塊頭“乖乖聽話”。記者在中國鐵建大橋局視頻監控調度中心看到,一塊大屏幕上展示著現場施工畫面、盾構施工畫面、盾構機主要參數等多種信息。
中國鐵建大橋局視頻監控調度分中心技術負責人張利說:“這個盾構智慧管理平臺是公司管好新設備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技術部門可通過調度中心對項目施工現場遠程聯合管控。遠在千里外的公司總部例行巡檢時,一旦發現異常,可直接調取盾構參數,查看土壓、螺旋轉速等狀況,第一時間聯系盾構操作室,及時提醒盾構司機調整相關參數。”
“公司正在加快推動盾構施工智慧管理建設,統籌盾構設備、施工人員、設備配件等智慧化集約化管理,并在液壓油在線監測、機器人換刀、盾構設備自動化駕駛等方向加大研發力度,贏得更大競爭優勢。”中國鐵建大橋局二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王慶璽說。
“中國鐵建大橋局將陸續增加安全、設備、物資、工程、技術等管理模塊,通過人工智能監測設備,實現前端數據自動采集,后臺數據實時分析預警,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王慶璽說。
實現綠色發展
綠色節能是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中國鐵建大橋局踐行綠色施工理念,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材料、施工工藝進行數據分析、智能識別,在地鐵建設方面取得11項環保成果,開發了5項綠色減碳新技術。
上海地鐵17號線工程地處繁華的都市區,施工過程既要降低噪聲污染、最大程度采用綠色建材,又要滿足安全和成本要求。
為了突破這些難題,中國鐵建大橋局上海地鐵17號線工程項目組采用了“雙U+箱型”復合型變截面節段拼裝連續梁設計。“采用這種全新工藝,不僅降低噪聲污染,符合綠色環保標準,而且建材結構設計輕巧,可有效降低地鐵軌道高度,節約成本,并很大程度減少對地面的影響。”中國鐵建大橋局上海地鐵項目負責人方偉太說。
一個個新設備、一項項新科技的快速應用,讓中國鐵建大橋局參與的傳統基建工程變得更加綠色環保。
如今,中國鐵建大橋局不斷加快技術創新,通過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減少環境污染,推動工程建設降碳增效。“我們還通過數字化賦能推進項目精細化管理,踐行建筑行業綠色發展新理念。”宋云財說。
在徐州地鐵4號線建設中,中國鐵建大橋局為推動揚塵治理標準化建設,最大限度節約資源并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創新應用了高桿噴淋和基坑噴淋及天幕系統。在施工過程中,讓一套天幕系統、6臺高桿噴淋、24道基坑噴淋、880米圍擋噴淋共同工作,給基坑穿上綠色外衣、戴上防塵口罩,讓工地告別塵土飛揚。
創新是中國鐵建大橋局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鐵建大橋局二公司總經理張勝龍說:“未來,我們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為我國的軌道交通建設貢獻力量。”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