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民期待的上海軌道交通市域線崇明線又有新進展。為崇明線量身定制的大盾構“申通號”已完成預拼裝,正式進入大盾構刀盤焊接階段。本次刀盤焊接工期為25天左右,目前已完成約25%。這意味著“申通號”已經進入始發倒計時。
在上海軌道交通網絡里,崇明線是較為特別的存在。除裕安站(位于崇明島)外,線路其余站點全部是地下線路。在上海浦東至長興島,以及長興島至崇明島兩段,將創下上海軌道交通首次以全地下形式穿越長江的紀錄。
那么,有人也許要問:下穿長江的市域線隧道到底建在哪里呢?難道像海(江)底隧道一樣,四周都能看到水嗎?其實不然,上海所有越江以及越河隧道都是建在水域的下方。比如,14號線豫園站至陸家嘴站橫跨黃浦江隧道埋深超過30米,過江時埋深達到37米。
在崇明線越江段,兩臺大盾構“申通號”和“申崇號”將以長興島為中心點,向著線路兩端掘進。早一步抵達現場并蓄勢待發的“申通號”,總長度超過140米,總重量超過3000噸。它的刀盤直徑達到13.5米,相當于四層樓之高。
這樣的“巨無霸”,從出生地廣州運往上海,著實花了一番功夫。上海地鐵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先在工廠里將盾構刀盤拆解成8塊,然后從廣州通過陸航聯運的方式,經長途跋涉抵達上海,最后進行組裝。
不僅僅是刀盤,像驅動裝置、盾體結構件等大件,也是以同樣方式運抵長興島碼頭,再裝車運輸至項目現場。配套設備、臺車等相對小件則是通過陸運的方式運輸。“在拆解和組裝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關鍵環節,確保盾構機在投入使用時安全穩定。”
據介紹,“申通號”下一階段即將施工的區間隧道全長約7.74公里,最大埋深達到34.3米,這將成為當前國內軌道交通一次性掘進距離最長的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法隧道。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