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3月,重慶已開通10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到403公里,400余列軌道交通列車承擔起了日均300萬的乘客出行的重任。
為確保運營安全,重慶軌道交通400余列列車每年需進行4萬次列檢,3800余次均衡修,70余次架修。但傳統運維存在弊病,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確定了智能運維系統的實施方案,經過3年努力,2021年10月,重慶軌道交通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進入落地調試階段。
據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列車“保養”遠沒有那么簡單。以地鐵1號線為例,該線采用地鐵B型車,6輛編組列車長120米,寬2.8米,重達210噸,對這個大家伙“把脈問診”可非易事。僅一次列檢就涉及近五百項檢查,4名維修人員參與,耗時2個小時。而列車15天一次的均衡修和5年一次的架修所要求的檢查環節更多、檢查要求更嚴。
隨著重慶軌道交通新車投入運營、既有列車逐步進入架大修期,列車檢修數量逐年增加;加之線網規模不斷提升,客流增大,乘客對軌道交通出行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和設備逐年老化、故障率不斷提升、影響運營的突發事件逐年增多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等原因,提高列車運維管理水平,優化列車檢修模式成了大勢所趨,也是迫在眉睫。
2018年,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聯合多家企業成功申報了重慶市科技委示范項目《軌道交通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研究》,軌道集團總經理樂梅作為項目負責人總體牽頭項目實施,開啟了軌道交通列車檢修從傳統的周期性計劃修向基于檢測分析的狀態修和基于評估先驗的預知修的探索歷程。
想要破解傳統運維的弊病,就必須運用智能感知、大數據分析、網絡云互聯等新技術,整合關鍵系統技術資源,深入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各核心系統智能技術研究、產品開發、運維和管理模式創新。據了解,2018年,軌道集團在啟動軌道交通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研究時,全國僅有幾個城市的軌道交通企業在試點探索,能夠得到的參考經驗少之又少,遇到的問題也一個接著一個。
項目團隊確定了智能運維系統的實施方案,項目功能由“車地無線傳輸”“軌旁在線檢測”“車輛檢修系統”三個子系統及一個“智能運維系統數據中心”地面綜合平臺四部分組成。
經過團隊3年的通力合作,2021年10月,重慶軌道交通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進入落地調試階段。軌道交通1號線作為試點線路,全面接入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
軌道集團運營一公司賴家橋車輛車間的主任黃仲陽,從事列車檢修工作已經7年。在項目試點階段,車間采取傳統運維和智能運維兩種方式,但黃仲陽表示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的優勢顯而易見。傳統運維,手工填報數據,檢修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列車數據無法實時掌握,列車故障無法預判,檢修工作承擔極大壓力。而運用智能運維系統,通過電腦顯示屏,運行的車輛數量、車輛健康情況、乘車人數等多個維度的信息一目了然,為車輛精益化管理提供實時數據支撐,實現軌道交通高效、安全運營。
負責車輛智能運維系統建設的大修公司總工程師吳晶表示,車輛智能運維系統已在軌道交通1號線安全運行半年多,能夠有效減少正線故障發生后的信息流轉環節,縮短了正線搶修反應時間;軌旁系統能夠自動進行列車外觀檢修,節省檢修人工成本;精確高頻的數據測量可實現輪對、碳滑條的狀態維修。通過系統的應用,能夠有效的為企業降本增效。據了解,該項目在2019年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優秀項目獎”。
作為軌道交通行業和軌道集團重點發展項目,下一步,項目組成員將持續總結前期建設經驗,力爭將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推廣到重慶軌道交通全線網,全面建設智慧城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