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以下11.5米、-5℃施工環境,經過28天連續開挖,武漢地鐵建設者于29日完成了前川線天陽路站—騰龍大道站區間(簡稱“天騰區間”)的一條聯絡通道。區間聯絡通道素有地鐵“生命通道”之稱,是設在兩條并行隧洞間的橫向連接通道。
地下-5℃,手工鑿出23.2米聯絡通道
武漢地鐵建設事業總部一級項目徐錦斌介紹,地鐵建設按照消防要求,區間隧道每600米就要設置一處聯絡通道。前川線一期從馬池站至橫店站共7站7區間,共設聯絡通道17個,目前已完工5個。
一般的隧道區間聯絡通道長7—9米,但是天騰區間聯絡通道長23.2米,是前川線最長的聯絡通道。“長度每增加1米,施工難度隨之翻倍。”他說,地鐵聯絡通道施工是在“洞中打洞”,作業面狹小,大型機械設備難以施展“拳腳”,需要人工手持30斤重的風鎬一點一點開鑿,一天“精雕細刻”僅能掘進1米。
由于該聯絡通道位于湖底,礫砂層地下水豐富,因此采用“冷凍加固礦山法”施工。地下作業現場,在燈光照射下,通道壁上薄薄的一層白霜特別耀眼。徐錦斌說:“地面溫度即使達到30℃,地下通道的溫度也在-5℃左右,建設者需穿著厚厚的工服才能御寒。”
“冷凍法”施工,將地層凍得堅如磐石再開挖
“冷凍法”怎么施工?武漢地鐵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鄒曉艷介紹,在地面設立冷凍站,冷凍機24小時運轉,通過干線管道把-30℃的鹽水輸入到地下隧道。干線管道抵達聯絡通道再分出10余組小管道,與事先鉆入洞壁的一根根細鋼管銜接,將聯絡通道周圍的土體凍結成凍土墻,用以抵抗土體壓力,隔絕地下水。
“經過長達45天的冷凍,一根根凍結管把-30℃鹽水源源不斷輸入飽含地下水的砂層,帶走砂層中的熱量,地下水和流沙慢慢凍得堅如磐石,強度與普通混凝土相當,為通道安全施工提供了保障。”鄒曉艷說,項目部還在通道內置入90個電子測溫裝置,通過信息化手段全時監控,確保鹽水溫度維持在-28℃至-30℃之間,保證施工安全。
通過精心組織,天騰區間盾構掘進與聯絡通道凍結及開挖施工同步,采取增加運輸頻次、加強人員組織調度等措施,創造了28天同步施工“零誤工”的成績,為前川線早日鋪軌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