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私家車跑到一定公里數要進行維修保養一樣,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地鐵也是如此。25日記者獲悉,在運行到規定的里程公里數后,成都地鐵1號線列車啟動了首次高級檢修;檢修中,一輛車有近萬零件需要經檢修人員“診斷治病”后“重裝上陣”,繼續為乘客提供安全的運營服務。而此次1號線47列地鐵列車的高級檢修實現了本地化,因此不僅將大大降低異地化檢修費,還會延伸新的產業鏈,助推本地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
運行至規定里程
1號線列車啟動首次高級檢修
每天,近百萬成都市民乘坐著地鐵穿梭在城市之中,80余列地鐵列車就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坐騎”。
如何讓上線地鐵時刻保持在最佳狀態?除了在地鐵車輛段中完成的日常維保之外,每到一定的運營里程,地鐵列車就要回到他們出生的制造工廠,做一次徹徹底底的體格檢查,去除陳疾,康復如初,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出發為市民服務,這個過程的專業術語就是地鐵列車高級檢修。
一列地鐵列車的一生中,要經歷多次的高級檢修過程,它是確保地鐵列車全壽命周期安全運營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今,成都地鐵1號線首列列車已經上線運營5年,其一期工程的17列列車的運行里程已經達60萬公里,需要進行首次高級檢修。
今年7月2日,一列成都地鐵1號線列車緩緩駛入成都南車軌道車輛有限公司,開始了它的首次高級檢修,拉開了地鐵1號線47列列車高級檢修的序幕。
檢修后重裝上陣
近萬個零件拆卸、檢修、測試后再復位
那么,身長體大的地鐵列車是怎樣進行高級維修的呢?首先,進入維修場的列車將進行初洗,清潔干凈車內、車外的浮塵;然后就是初步檢查;接下來就是解體——把列車的6節車廂一節一節地分開。被解體的列車,將進行精洗:“精洗會采用干濕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不涉及電路的部分用水沖洗,然后擦干;涉及一些不能打濕的精細零部件,則用高壓噴槍‘消滅’灰塵。精洗的目的是不要灰塵在檢修階段進入列車的精細部件中。”成都南車軌道公司制造部副經理康小雪向記者介紹。
清洗干凈的列車下一步就是開始進行部件拆卸、檢修;在檢修完畢并經過測試后,再復位。“在整個過程中,最難的就是確保近萬個零件中每一個的精細檢修。因為地鐵列車涉及多個不同系統,是一個集成性很高的大系統,處理過程中有一點點的不到位,都可能帶來大問題。”
“我們的檢修人員需要‘文武兼備’,因為既需要一把子力氣拆裝很重的零部件,又需要具有很深的專業知識,能為這些零件‘看病開藥’。”康小雪說。高度調整閥——關系到列車內部地板的平整性以及地板與站臺的無縫銜接,調整閥上誤差一毫米,地板就可能會有2—3厘米的不平整,足以把乘客絆倒。而且地板也會因此與站臺產生高差。“這真的是體現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句話的精神。”康小雪,在安裝高度調整閥時,每動一毫米都要進行校準。除了精細活兒,還有力氣活兒——重達100多斤的單元制動器,無法用機器拆解,只有靠人工徒手拆裝。5個工人兩個拉、兩個扛,還有一個負責拆螺絲,才能搞定這個“沉重的家伙”。
本地化高級檢修
節省費用同時延伸出新的產業鏈
“在市民出行需求迅猛增長的今天,如何優化列車線下檢修周期,提高列車上線運營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已形成較為完善地鐵運營網絡的城市給出的答案是建立本地化的地鐵列車高級檢修能力。”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城軌事業部經理高恒說。根據測算,在一列地鐵列車全壽命周期成本中,新造購置成本僅僅占據不足一半的比例,更多的成本支出是發生在一次次高級檢修過程中的。因此,一個完整的軌道交通產業價值鏈不單單包括新造,本地化的高級檢修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次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17列列車的本地化高級檢修,標志著成都市開始具備了城軌地鐵車輛高級檢修產業,一條“新造+檢修+服務”的本土化軌道交通產業鏈正在形成,成都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價值鏈實現了從新造向高級檢修的延伸。據介紹,地鐵列車的本地化高級檢修,從時間上可以節約約一半時間——本地化檢修一列列車的平均周期是25天,檢修周期的縮短可以讓列車盡快重新投入運營,減少運營壓力;同時可以降低約一半的檢修費用——異地檢修因為很多零部件需要回廠,需要一大筆運輸費用。
“當前,成都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出臺‘1313’發展戰略,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到2020年成都地鐵通車里程將達500公里,為千億級軌道交通產業鏈的打造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支撐,正在新都區如火如荼加緊建設的‘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將于明年投產運營,成為我市軌道交通的產業聚集區、資源富集區、創新引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