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終極清潔能源”的氫能,按下了發展“加速鍵”。
近日印發的《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2024年工作要點》顯示,氫能成為了今年成都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打造的兩條重點產業鏈之一,這是氫能首次納入成都重點產業鏈。
5月13日下午,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召開氫能產業交流座談會,介紹了成都市氫能產業發展狀況。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2023年成都市氫能全產業鏈實現產值130億元,同比增長10%。
成都“氫”裝上陣,對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有什么特別的意義?面對各地紛紛搶占氫能新賽道的現實境遇,成都何以在這場搶“氫”大戰中保持先發優勢,鞏固良好發展態勢?
摸“氫”家底
非示范城市群里 成都氫能產業鏈最完整
據介紹,成都在儲氫裝備、加氫設備、天然氣制氫裝置等方面處于全國優勢地位。厚普股份加氫設備市場占有率20%,全國排名第三;中材科技成功開發70兆帕車用壓縮氫氣氣瓶,儲氫瓶市場占有率22%,全國排名第二;亞聯氫能自主研制天然氣制氫裝置,制氫能力突破3萬標方/小時,市場占有率15%,全國排名第五。
“成都是全國氫能非示范城市群里面,率先推動氫能應用,且氫能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東方氫能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第一條氫能公交線投運,到成為國內第四個實現百臺以上燃料電池公交車運營城市;從氫能車保障成都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且無一故障,到國內首個制儲氫發電一體化商用項目落地都江堰……成都加大力度給政策、給場景,促進氫能企業與城市“雙向奔赴”,初步形成“制-儲-運-加-用”的完整產業鏈條。
目前,成都已集聚東方電氣、厚普股份等100多家上下游企業,成功打造東方氫能、厚普氫能等重點氫能產業園,多類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列。
“氫”風襲來
“含新量”持續增加 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氫能已經成為競相爭搶的“新賽道”。
“氫”風襲來,成都如何保持先發優勢,搶占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
事實上,近年來成都堅定以“雙碳”目標為引領,通過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氫能正是成都建強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的“關鍵詞”,同光伏、動力電池、新型儲能等,共同構成成都清潔能源的“家族成員”。
如今,成都瞄準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將氫能作為建圈強鏈重點產業鏈打造,成都綠色低碳產業迎來新成員加盟,共有生態環保、新能源、氫能、新材料4條重點產業鏈,全市建圈強鏈打造的重點產業鏈增至30條。
產業強,城市才能更強。成都持續下大力氣狠抓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其目的是希望在城市格局加速演變、產業趨勢變革重塑的轉型期,重構新形勢下產業發展新的“四梁八柱”。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得以重點發展,意味著成都產業建圈強鏈的“含新量”持續增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能更加強勁。
非“氫”莫屬
精準建圈強鏈 共拓“氫友圈”
打造中國“綠氫之都”,這是成都在發展氫能確立的目標。
目標之下,成都搶抓成渝“氫走廊”建設等戰略機遇,聚焦“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發展,大力推進氫能產業建圈強鏈。
緊盯項目投資這個關鍵變量,成都著力推進建圈強鏈招商引智,聯動氫能“鏈主”企業舉辦產業鏈重大活動,聚焦參控股關聯企業、供應鏈伙伴等共拓“氫友圈”,引領帶動產業上下游、左右岸優質企業來蓉集聚發展。
日前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大會,聚焦氫能領域的世界500強、央國企、上市公司,以及強鏈補鏈延鏈項目,開展精準促進。蘇州鑫思創氫能董事長曾敏敏表示:成都水電供應穩定、氫能產業基礎良好,作為東方電氣鏈屬企業,我們有堅定的來蓉投資決心,愿盡快入駐東方氫能產業園。
“還要持續強化應用場景牽引,多給在成都投資發展的氫能相關企業提供更多應用場景,激勵企業進一步加強創新,進一步提升實力、延長鏈條,進一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業內人士建議道。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