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產業鏈包括制氫設備、氫儲能和運輸設備、加氫裝置、氫燃料電池等環節。
灰氫仍是主流,綠氫為最終利用理想形態,以藍氫作為過渡根據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的不同,分為灰氫,藍氫及綠氫。灰氫是通過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氣、煤)燃燒產生的氫氣;藍氫是在灰氫的基礎上,應用碳捕捉、碳封存技術,實現低碳制氫;綠氫是通過光伏發電、風電以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在制氫過程中基本上不會產生碳排放,被稱為“零碳氫氣”。目前主要有三種主流制取路徑:
1)以煤炭、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氫;
2)以焦爐煤氣、氯堿尾氣、丙烷脫氫為代表的工業副產氣制氫;
3)電解水制氫。我國現階段約97%的氫氣都是由化石能源制氫或副產氫獲得。
對于氫氣的短途運輸而言,高壓氣態儲運仍將是主要的手段。目前儲氫瓶+長管拖車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氫氣儲運形式,所需的運輸成本與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較低,但 運輸規模與運輸半徑也較為有限。根據材料的不同,可將儲氫瓶分為純鋼制金屬瓶 (I 型)、鋼制內膽纖維纏繞瓶(II 型)、鋁內膽纖維纏繞瓶(III 型)和塑料內膽纖 維纏繞瓶(IV 型)4 種。從儲氫密度、輕量化等角度出發,IV 型瓶與高壓儲運的優勢 更為明顯,隨著國內標準的逐步完善以及國產化程度的不斷提升,長期來看 IV 型瓶有望在國內逐步得到應用。
除了高壓氣態儲運,輸氫管道也是氫氣儲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輸氫管道可實現大規模、常態化 的氫氣長途運輸,截至 2016 年全球已有超過 4500 公里的輸氫管道,其中大部分位于美國與歐洲。
在氣態形式之外,氫氣的液態儲運同樣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由于氫氣的臨界溫度約為-240℃(在此溫度以上無論怎樣增大壓強也不能使氫氣液化),液化氫氣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15kWh/kg 以上),當前高昂的成本是氫氣液態儲運的主要障礙。在低溫液態儲運以外,液氨儲氫或有機液態儲氫(LOHC)也是潛在的方案,通過液氨、烯烴、炔烴或芳香烴等儲氫劑和氫氣產生可逆反應實現加氫和脫氫, 能耗相對較低,但工藝與裝置較為復雜,目前基本沒有實現產業化應用。
最后,加氫站也是氫氣儲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等小而分散 的終端用氫需求,加氫站是必不可少的中轉環節。從加氫站的種類來看,全球范圍內 70MPa 的高壓氣態加氫站為主流,日本、美 國與德國還有部分液氫加氫站,國內目前則主要以 35MPa 加氫站為主。
02
當前加氫站的建設成本較高,壓縮 機、儲氫罐、制冷設備、加氫裝置是投資的主要構成部分。
一、儲氣瓶(罐)生產許可證資質辦理條件
二、加氫裝置生產許可證資質的辦理條件
元件組合裝置是指由管子、管件、閥門、法蘭、補償器、密封元件等壓力管道元件組合在一起具備某種功能的裝置,包括井口裝置和采油樹、節流壓井管匯、燃氣調壓裝置、減溫減壓裝置、阻火器、流量計(殼體)、工廠化預制管段。
工廠化預制管段是指制造單位在工廠內根據施工設計圖將壓力管道元件焊接組裝后整體出廠的管道元件產品,不包括安裝單位在施工現場進行的管道預制。加氫裝置屬于工廠化預制管段。
三、儲氫井生產許可證資質辦理條件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