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攀枝花牢牢把握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的著力方向,以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城市”為引領,縱深推進綠色低碳戰略,聚力“水風光氫儲”五位一體、多能互補、協調發展,賦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開拓綠色產業新賽道、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走出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我市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市氫能發展初具規模,氫能產業鏈集群初步建成。到2030年,核心技術取得階段性突破,氫能產業成為全市主要產業之一,產值突破300億元,實現年度碳減排量超過100萬噸,將我市打造成“氫能產業示范城市”,成為全國氫能產業重要城市。
鎖定發展目標,吹響實施號角
大力實施“1114”氫能發展戰略,圍繞氫能“制備—儲存—運輸—應用”等上下游產業同步發展目標,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結合我市可再生資源及釩鈦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補齊短板、提升能級,從資源基礎、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等方面發力。
氫能研發方面:以相關優勢企業為依托,成立氫能及碳中和企業技術中心,填補氫能領域技術空白。推進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集成、低鉑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膜電極、雙極板、氫氣儲運裝備、電解水制氫裝備、氫化工、氫冶金等領域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氫能供給方面:初期主要依托現有工業副產氫存量產能,同時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研發。與新增電解水制氫形成多氫互補的氫源結構。搭建完善的氫能供給體系。
氫能儲運方面:從氫氣運輸的核心需求入手,按照低壓到高壓、氣態到多相態(低溫液態、有機液態、金屬固態)的氫能儲運發展方向,建設高密度氫儲能應用示范,逐步擴大高密度、高安全儲運氫規模,連接氫能獲取端與應用端。
氫能應用方面:近期優先在物流車、重卡等交通領域實現氫氣的規模化應用,重點發展氫能冶金、氫能化工示范,最終以鋼鐵行業、發電行業、化工行業、交通運輸行業四大領域為重點,全面推進傳統產業氫能利用轉型。
氫能裝備制造相關產業方面:從氫能上游產業相關設備制造與應用端制造業兩方面同步切入,發展儲氫罐、摻氫管道、液氫設備、有機液態及金屬固體儲氫的關鍵零部件及裝備,以及鈦雙極板、氫冶金裝備制造等產業。
合理科學布局,謀劃可持續發展
我市依托現有基礎和比較優勢,按照因地制宜、集聚集約,特色鮮明、長遠兼顧的發展理念,形成以一個攀枝花氫能及碳中和研發中心;釩鈦高新區為主、西區格里坪工業園區為輔的“一主一輔”兩大氫能產業發展集聚區;多個應用示范點的“一中心兩區多點”氫能產業發展及應用空間布局,支撐攀枝花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從空間角度,我市地處川西南、滇西北6個市州的幾何中心,與涼山、昭通、楚雄、大理、麗江5個市州的直線距離都在200千米左右,其中,涼山、麗江正加速布局氫能產業。我市作為金沙江區域“中圈”區位中心城市,適宜順勢而為,打造“中圈”氫能核心樞紐,將“中圈”打造成為氫能生態圈。
同時,我市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中圈”氫能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格局,積極融入并全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氫走廊建設,主動對接滇中、黔中城市群氫能發展戰略,進而融入國內國際氫能大市場,形成互補互促、協同發展的氫能產業布局。
攀枝花地處川西南、滇西北6個市州的幾何中心
圍繞重點任務,推進示范建設
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城市”重點任務有哪些?
推動“水風光氫儲”五位一體、多能互補、協調發展。到2030年,“水風光氫儲”等綠色低碳產業營業收入實現1000億元。到2035年,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攀枝花建設生態環境友好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靚麗名片,形成一批有競爭實力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綠色低碳產業營業收入實現2000億元。
建立清潔低成本氫源供給高地。前期優先發展工業副產物(氯堿生產、焦爐煤氣)制氫,穩步擴大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建立清潔低成本氫源供給基地,打造西南乃至全國氫能高地。
著力打造氫能輸運網絡。在市域內,試點配置氫能管網和閥站、閥室,實現氫能供需網絡連通,氫能應用可及可達;推進“攀枝花—涼山—雅安—成都綠色氫路”“攀枝花—麗江—大理滇西北氫走廊”建設,逐步打通成渝貴昆“外圈”及南亞、東南亞等國內國際氫能輸送通道。
加強氫能應用示范和推廣。以燃料電池車輛作為氫能應用的突破口,并逐步拓展到交通、電力、化工、冶金等領域多元應用。拓展多元化氫源渠道,加大氫能分布式能源應用示范,加大氫能在應急保供、應急調峰、熱電聯供的應用力度,大力推進氫儲能的示范應用,加快實現產業化。
聚焦氫能發展,開展全鏈條招商
以構建水、風、光、氫、儲能五位一體、多能互補、耦合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生態圈為導向,圍繞氫氣“制取—儲運—加注—應用”開展全產業鏈條招商,著重在“建鏈條、強示范、聚集群”上下功夫,瞄準電解水制氫裝備、氫儲運裝備、氫燃料電池雙極板及系統集成、氫能汽車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和行業知名企業,集中力量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不斷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和聯動效應。
鼓勵國內外氫能產業鏈重點企業在我市建立生產制造基地和研發服務中心,重點招引高能級500強企業和細分行業“專精特新”企業,重點支持氫能領域外資項目和重大內資項目。在項目引進、企業培育、科技創新、融資租賃、示范應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靈活運用綜合獎補、股權投資、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科研資助等多種手段給予支持。建立氫能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制氫廠、加氫站、氫燃料電池等項目用地、報建審批等事宜,著力為氫能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訪談
受訪人: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譚明安
記者:我市發展氫能產業面臨哪些機遇?
譚明安:目前,我市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全市上下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依托獨特資源優勢,加速推進清潔能源等相關產業發展,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和廣闊舞臺。
氫能產業橫跨能源、材料、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既能有效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又能衍生創新產業鏈,整合帶動效應突出。作為工業城市,攀枝花正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積極對接全省“5+1”現代工業體系建設,著力構建以釩鈦磁鐵礦“采選冶”產業為基礎,鋼材、鈦材、碳材三大先進材料產業為支柱,機械制造、新能源、綠色化工及建材三大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的“1+3+3”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可以為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完備的產業體系支撐。
記者:當前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譚明安:首先,氫能產業鏈尚不健全。我市氫能產業鏈還在構建過程中,相關企業數量少,部分環節還需進一步完善。氫燃料電池部件、加氫、儲氫、運氫等產業缺乏,新興電解水制氫項目尚未產業化落地,氫能基礎設施薄弱,氫能示范應用剛剛起步。其次,技術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高效低成本制氫、大規模氫儲運、加氫站安全性控制、燃料電池基礎材料及關鍵零部件、氫能冶金、綠氫化工等核心技術尚未取得突破,產業鏈上部分核心關鍵技術、關鍵材料和裝備制造等尚未實現自主可控,制約了氫能及燃料電池的規模化商業推廣。我市氫能技術研發處于起步階段,技術積累和相關創新平臺較少,研發能力不足,氫能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多。最后,政策法規有待完善。氫氣的能源屬性尚未明確,且標準法規體系尚不健全。相關項目在立項、審批、實施、運營等環節均存在體制機制障礙。
“1114”發展戰略
一個氫能研發高地: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構建以釩鈦基固體儲氫材料、氫冶金、釩電池電解液、釩電池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產品工程化為主線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龍頭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優勢資源聯合,共建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爭取更多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落戶攀枝花,提升氫能領域技術水平及自主化程度,打造國內領先的氫能研發高地。
一個氫能供給高地:依托攀枝花氯堿化工、煤化工等工業副產氫來源廣泛,提純技術成熟,成本可控等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攀枝花風電、光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開展規模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帶動“中圈”相關市州有序開展氫能制備,實現“中圈”氫能供給的規模化、網格化,將攀枝花及“中圈”打造為面向西南,輻射全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氫能供給高地。
一個氫能產業制造基地:依托攀枝花現有產業基礎及資源優勢、川內企業技術儲備,重點培育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集成、鈦雙極板制造、釩鈦基固態儲氫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氫裝備、液氫技術、摻氫和純氫冶煉技術裝備、低鉑催化劑和長壽命質子交換膜裝備制造研制能力,逐步將攀枝花打造成國內領先的氫能產業制造基地。
“交通、發電、冶金、化工”四大應用場景:大力推動氫能重卡、工程機械、旅游大巴在攀枝花的示范應用,探索商業化途徑;擴大氫能在發電領域的應用規模,實現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調峰調頻儲能和傳統火電的逐步替代;逐步實現氫能在合成氨、制甲醇等方面的示范應用;重點培育摻氫冶金、純氫冶金的技術攻關,率先開展西南地區氫冶金示范應用。
一中心:氫能及碳中和研發中心
在釩鈦高新區建成“氫能及碳中和企業技術中心”,以氫能應用研究為導向,開展燃料電池系統集成、高密度儲運氫技術、高性能高抗積碳陽極新材料及關鍵零部件研究、氫能關鍵裝備研究,開展多元化氫能示范,打造具備全國影響力的氫能全產業鏈科技創新中心。
兩區:“一主一輔”
“一主”——氫能裝備制造產業聚集區:在釩鈦高新區引進氫能產業鏈制造企業,重點發展鈦雙極板、可再生能源制氫裝備、儲氫罐、摻氫管道、液氫設備、有機液態及金屬固體儲氫的關鍵零部件及產業,摻氫、純氫冶金裝備制造產業,打造攀西地區氫能裝備制造高地。
“一輔”——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示范區:在西區格里坪特色產業園區率先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以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制氫為重點產業,引進燃料電池電堆研發制造企業,打造有機液態儲運氫、固態儲氫、氫管網中試基地。
“一中心兩區多點”氫能產業發展及應用空間布局圖
多點:氫能示范應用點
依托氫能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氫燃料電池物流車、氫燃料電池重卡、城市氫能社區、行業氫能應用等示范點,推動氫能多元化應用,打造“中圈”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范區的重要節點。
在東區、西區各建一座綜合能源站,滿足氫能公交、重卡、環衛、物流的用氫需求。隨著氫能汽車示范應用的穩步推進,米易縣、鹽邊縣、仁和區等多座加氫站落地建設,實現加氫綜合能源站向國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和重點產業園區覆蓋,打通攀枝花—涼山—雅安—成都綠色氫路,攀枝花—昆明、攀枝花—麗江、攀枝花—大理等氫能示范線路。同步開展氫能冶金、綠氫化工、分布式能源等示范試點應用。
重點示范項目
工業副產氫提純項目。利用鋼城集團欣宇化工氯堿項目副產氫等工業副產氫項目開展1000噸/年氫氣提純項目建設。
綜合能源站項目。依托東方電氣、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等公司在攀枝花建設多座集加油、加氣、加氫、充(換)電于一體的綜合能源站。
鈦雙極板制造項目。由東方電氣等公司牽頭,聯合相關雙極板及膜電極相關廠家共同開發打造制造基地。
天然氣管道摻氫及天然氣(氫能)分布式能源應用示范項目。利用攀枝花天然氣管道開展摻氫應用示范,構建“天然氣—氫—電”生態能源發展新模式。
電解水制氫+氫儲能示范項目。依托優勢企業建設光伏、風電及水能發電制氫+氫儲能示范項目,實現能源互補及氫氣大規模存儲。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