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記得在河南的南陽曾經有一個叫龐青年的,搞了一個加水就能跑的水氫汽車,不用油不用電只加水就能跑,堪比90年代的水變油的神器。水氫汽車呢本質上是在水里面加入鋁粉,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水就能變成氫氣,氫氣在通入反應堆發電電動機在驅動車輪,雖然水氫汽車的造價是同型號油車的5-10倍,使用成本是同型號油車的3-5倍。但是他的出現也給我們在新能源領域開啟了一個新的名替,氫燃料汽車。
目前我們能夠看到以及未來要發展的氫燃料電池汽車95%以上都叫氫燃料電池電動車,車輛上面會有一個儲氫罐,一個空氣壓縮機當汽車啟動工作的時候一頭出氫氣一頭出空氣,通入燃料電池的系統里面氫氣和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不燃燒只發電,發出的電能會通過電控系統轉換攻擊給電動機驅動車輪,額外的電量呢會儲存到整車配備的動力電池組里面,當發電功率不夠的時候動力電池組還能夠額外放電協助驅動車輪,是不是看著有點面熟,沒錯本質上氫燃料電池電動車也是增程電動車。
只不過呢它是把之前的油箱和燒油的增程器換成了儲氫罐跟氫燃料電池系統,而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里面呢儲氫系統和燃料電池系統又是整車最核心的兩大部件,這兩部分呢占比能夠達到整車成本的65%以上,遠高于電池占純電動車的40% 。
我們先來說這個儲氫罐,根據安全制造還有材質工藝,儲氫罐的氣瓶可以分為4類。全金屬的,全金屬內膽加纖維環向纏繞的,這兩種呢一般是加氣這樣運輸和儲存氫氣采用,因為承受不了太大壓力所以尺寸都比較大,還有金屬內膽加纖維全環繞的,以及非金屬內膽加纖維全環繞的,各方面的性能包括承受壓力使用壽命,質量都是后者更好一點。
像是豐田的蜜蠟儀用的就是后者,但是由于我們現在的四型屏的生產許可證,在今年5月8號才剛剛批準第一家,所以預計這個四型屏還得要很久才能實現國產的工業化,這個儲氫瓶為什么這么貴呢。
因為這個玩意作為特種的設備儲氫瓶的原料的成本和加工成本都是極其高昂,不管是3星屏還是四星屏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進行纏繞的加強,目前呢能夠支撐一次性加滿跑500公里的5.6公斤的高壓儲氫瓶生產的成本保守估計都得兩到三萬,而到了燃料電池這個系統上面這玩意其實更貴啊,目前一個100千瓦功率的國產燃料電池反應堆,薄的用量大概是30克左右,差不多一萬多塊錢吧。
如果想要增加功率那就不停的往上疊,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燃料電池里面的電堆了,這就有點像是純電動車里面電芯還有電池包的關系,在2021年這個時間點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兩大部件的成本都在隨著技術的發展逐年下降,這是一個好事情,像是燃料電池系統里面的隔膜呀,雙擊板還有正負極材料我們都可以通過材料的國產化降低成本,整個反應系統呢也可以通過工業優化盡可能的降低鉑金催化劑的水用量。
但是至于最終能夠降多少,我個人是覺得不容樂觀的,化學材料行業不同于芯片很多材料的成本就是擺在那個地方,除非呢我們能夠找到更便宜,更好用的cip,不過如果你能找到給你頒個諾貝爾化學獎就不成問題了,那氫燃料電池汽車就真的一無是處,絕對不是。
拋開使用場景去談合不合適那就是耍流氓,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研發的方向不是像豐田的米拉一那樣去做乘用車,而去做商用的客車還有貨車。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對于乘用車的用戶來說,最關鍵的是什么?補能,還有空間,加氫站現在目前都是非常稀有的,如果你買了這種氫電池汽車,那你可能只能圍著這個加氫站的覆蓋半徑才能去用,而且目前由于液氫還是太過于危險。
我們現在儲存氫氣呢還只能是儲存氣體,沒地方加氫,氫燃料電池這個儲氣瓶又太大,直接把用戶最關心的兩條路全部給堵死。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我還不如用鋰電池呢。
對于有固定行駛路線的卡車,客車來說多帶幾個儲氫屏呢難度并不大,但是如果像是電池那樣背的電池太多最后用來的電全都是拖著電池到處跑,重卡和大型客車的話靠堆這么又重又怕冷的鋰電池是行不通的,同時跟造價很高的十幾還有20幾升柴油機相比燃料電池系統成本呢也有機會做到價格持平,再從全生命周期的一個使用成本以及碳排放的成本來看,氫燃料電池的重卡的競爭力呢也就開始逐漸有起色了。
在未來擁有固定路線的跑中長途干線以及高載重的商用車,將會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重點攻克的領域,而我們想要在這條路上做出特色占據優勢,一個是通過規模化和技術研發掌握核心科技,有效降低關鍵零部件成本,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則是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配套,尤其是關鍵路線上的加氫站的一個覆蓋,像是氫電共建站,油氫共建等等。
氫燃料電池這條賽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遇,但是呢我們也需要淺嘗,堅持去做難而正確的事我們才有機會在汽車產業迎來第二輪產業升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