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脫碳逐步成為我國氫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據預測,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3億噸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產量可達1億噸。
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逐漸成熟,碳排放價格信號越來越清晰,將為不同的氫氣生產工藝核定真實生產成本、收益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從供給側看,作為一種二次能源,目前我國的氫氣生產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生產端的碳排放依然較高。在不考慮碳排放成本的情景下,相比于可再生能源制氫,煤制氫等化石能源制氫工藝成本相對較低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但其負外部性效應顯著,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碳定價的覆蓋行業和范圍不斷擴大且碳價不斷攀升這一趨勢有助于化石能源制氫與清潔氫盡早實現平價。
作為未來工業交通等領域減排的重要措施,生產過程中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清潔氫被各方寄予厚望。
歐盟近日宣布將擴大綠氫規模,預計2030年每年生產1000萬噸綠氫,并且每年的綠氫進口量也將達到1000萬噸。我國近年來也相繼啟動了一批清潔氫項目,盡管具有較好的環境效益,但成本過高依然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障礙。從碳市場的角度看,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清潔氫的減排效益顯著,減排量可觀,完全具備成為相關減排產品的條件。
未來,隨著碳市場的不斷發展,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將清潔氫納入到我國核證自愿減排體系中,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價格信號功能,量化清潔氫的減排效益,推動氫能供給結構調整。
當前,全球氫氣貿易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預測到2050年,將有30%以上的氫氣實現跨境交易,而從目前已開展的貿易情況看,清潔氫顯然更受青睞。尤其是在歐盟、日本等減排壓力較大的地區和國家。
預計從2025年開始征收的歐盟碳邊境調節稅,更是將碳稅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氫能等行業。這也意味著,未來,各國與歐盟的氫氣貿易將與歐盟的碳排放價格掛鉤,氫能碳排放標準的對接,也將成為未來氫能貿易的重要基礎工作。我國雖然已經有《低碳氫、清潔氫與可再生能源氫的標準與評價》,但該標準僅僅是團體標準,還有待進一步與歐盟、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的標準進行對接,提升其國際認可度。
在全球碳定價體系不斷優化的背景下,氫能產業的發展要與碳定價充分結合,實現碳氫協同發展。
一方面,要加強碳排放數據核查工作,使其反映真實生產成本的同時,充分量化、反映氫能對減排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盡快將清潔氫的減排量納入到全國碳市場中,以推動其降本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后,要加強國際間的碳排放標準合作,為未來國際氫氣貿易奠定基礎。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