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企業近期迎來一波IPO熱潮。日前,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氫科技”)、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富氫能”)、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治臻股份”)短短3天內相繼披露科創版IPO招股說明書,募集資金旨在擴建、增產。
氫能行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在產業鏈快速擴容升級的背景下,相關企業在技術、產品制造、融資等環節的能力不斷提升,需要在技術創新、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為了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及規范化管理,越來越多的氫能企業將目光投向科創板,排隊上市。
多重政策鋪路 支持企業上市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提出,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氫能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注冊上市融資。同月,上交所發布的《關于應對疫情優化自律監管服務、進一步保障市場運行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逐一了解疫情嚴重地區擬上市和上市企業的投融資需求,幫助企業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加速申報,實現即報即審即發。
此外,今年6月出臺的《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明確,推動產業和科技類專項資金聚焦支持氫能產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氫能產業支持力度,強化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圍繞氫能創新企業主動布局投資。深入實施“浦江之光”行動,推動更多氫能產業相關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多重政策支持下,氫能企業加快上市步伐。據記者了解,除了6月宣布IPO的捷氫科技、國富氫能、治臻股份3家企業,重塑科技、東岳氫能、國鴻氫能等企業均已完成股改,可能在短期內啟動科創板上市申報工作。
東方三峽(成都)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航表示,科創板更符合氫能企業現階段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從監管角度看,科創板對企業規模、凈利潤及是否盈利等要求相對較松。由于此前政策不夠明確,重塑股份2021年首次IPO時,業內及監管機構對國家層面會否大力支持氫能產業存有疑問,但隨著《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等政策釋放出明確支持信號,市場前景轉向明朗。”
拓寬融資渠道 防范風險發生
政策支持下,對急需資金又需要規范化管理的氫能企業而言,上市成為重要選擇。
“科創板對規模的要求與滬深主板、創業板相比略低,與氫能企業目前體量大致相符合。同時,科創板強調企業的科創屬性,上市能獲得更高的估值和市場關注度。”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科創板成功上市后,對氫能企業而言意味著在企業知名度、融資平臺、激勵方式等方面能擁有更多利好。“科創板上市潮對氫能產業利大于弊,有助于獲得更多產業資本助力。未來,科創板或出現更多氫能企業的身影。”
“氫能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較大規模資金支持,資本市場可以提供良好的融資空間,對提高氫能行業集中度、擴大產能產生正向影響。同時,有利于促進先進技術轉化應用,構建產業生態圈,形成規模效應。”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傳旺表示。
孫傳旺強調,科創板采用注冊制,更適合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需要,但市場化定價機制容易導致企業的高估值發行,后期波動性也較大。“鑒于存在技術迭代快、投入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商業生態不完善等特點,氫能企業上市后需及時把握產供儲體系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規劃短中長期的發展戰略與頂層布局,減少向非必要領域的重復投入,并注意上下游供應鏈的市場變化,提高應收賬款的資金回收能力,防范流動性風險發生。”
“目前,已有不少涉及氫能業務、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在A股上市,涵蓋氫的制儲運加用。”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部門執行董事楊斌表示,現階段,不少氫能企業已經過多輪融資、初具規模,貼近上市要求。“此外,氫能產業鏈目前發展不均衡、不完善,尤其在氫能裝備等環節,相關企業應抓住機遇,與資本市場緊密貼合,吸收更多資本養分,做大做強”。
緊抓上市機遇 增強自身實力
除獲得資金“助攻”外,企業的實質性發展關鍵還在于自身實力提升。當前,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瓶頸待突破、各環節成本偏高,氫能企業盈利難是業內共識。科創板上市企業億華通今年以來面臨股價暴跌、虧損持續等問題,業內一度發出質疑:科創板上市到底是不是氫能企業的救命稻草?
“對氫能上市企業來說,要想在產業中或某個細分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保持科創屬性和持續的盈利能力尤為關鍵。”獵投基金副總經理鄧林強調。記者注意到,捷氫科技在招股說明書中強調,燃料電池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具有較強的技術壁壘,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結合目前的行業技術和產品迭代發展特點,只有不斷加強對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究,才能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保持長期競爭力。
宋清輝也表示,氫能企業應該利用科創板上市機遇,從兩方面實現快速發展。一方面,應緊抓當前科創板踴躍上市的“窗口期”,實現企業資本化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登陸科創板后,應更注重研發投入,為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快速做大做強奠定基礎。
“獲得資金支持后,企業應該利用資金投入研發、培養人才,盡快降低產品價格,推動市場化進程,最終將資金轉化為有效的技術和產品競爭力。”愛德曼董事長助理徐真表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