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產業呈加速發展態勢,我們的高純氫生產和充裝效率也在不斷提升,首次達到100噸充裝量我們使用了7個月左右,現在充裝100噸只需要2個月,日充裝量最高可達2.5噸。”廣州石化化工一部經理羅楊告訴記者,該公司扎實開展主題行動,不斷加大對氫能產銷的優化,持續提升高純氫的生產和充裝效率,截至7月21日,已向粵港澳大灣區供氫500.631噸,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產業快速發展。
據了解,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憑借超前布局氫能產業,并持續圍繞制氫、加氫站、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集成、整車示范運行等全產業鏈條培育,迅速成為全國氫能產業基礎最好、發展最快、集聚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從已有加氫站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廣東省位居全國前列。中國石化氫能網絡已經輻射廣州、東莞、佛山等地,為氫能公交、氫能物流車的跨區燃料補給提供保障。
廣州石化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按照中國石化“十四五”氫能規劃和地方氫能發展規劃,將發展氫能作為潔凈能源和轉型升級雙示范企業建設的重要抓手,以綠色能源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12月15日,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一期項目正式投產,所產氫氣純度達99.999%,成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首家商業化運行、售氫量居前、運行時間最長的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
廣州石化始終把氫能安全擺在首位,對內組織各專業分析研判,對外走出去向先進企業學習,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安全體系;聯合安工院等單位,組織氫純化及充裝設施安全普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氫能生產全鏈條數據監控、安全評價和檢測體系;積極參與了集團公司《石化企業氫純化及供氫母站工程技術規范》編制,為氫能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貢獻廣州石化智慧和力量。
針對生產和充裝中存在的問題,廣州石化通過持續優化,不斷提升高純氫生產、充裝和出廠效率。針對充裝站開工初期單臺車輛充裝時間過長的問題,技術人員對充裝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后,對采樣分析環節進一步優化,使單臺車輛的充裝效率提高了一倍;通過計量管理信息系統提升項目,實現了計量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氫氣管束車裝車量、裝車流量計量、比對數據并生成計量單、計量單數據發送MES和提貨易系統等功能,實現了氫氣公路出廠線上計量,成為中國石化首家實現氫氣出廠線上計量的企業;收集加氫站管束車進出記錄和車輛運行軌跡,結合“提貨易”系統,對每輛專用管束車的全天候軌跡進行動態跟蹤。
廣州石化在氫能生產和充裝中十分重視科技創新,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引領生產,持續將科技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目前“一種氫氣生產裝置”“一種氫氣制造裝置”“一種氫氣充裝軟管”“一種新型隔膜壓縮機”等9項技術成果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取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司氫能源實驗室目前已具備執行燃料氫全部14個項目的檢測能力,可獨立快捷分析并出具分析報告,填補了華南地區燃料氫檢測的空白。
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廣州石化緊扣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結合安全綠色高質量發展技術改造項目,推動氫能(二期)項目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將廣州石化打造成中國石化在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氫能生產基地。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