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布局發展氫能產業將享受更多利好政策。
近日,市經信局發布《北京市關于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將從支持科技研發創新、支持技術裝備產業化、支持產業創新發展、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示范推廣應用、支持標準體系建設和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等7方面推出20條舉措,助力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
上下游創新聯合體聯合技術攻關
本市將把握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窗口期與機遇期,聚焦制氫、儲運、加注、燃料電池等產業鏈核心環節,兼顧氫能關聯技術,支持氫能企業及機構開展基礎前瞻和關鍵共性技術自主研發,促進氫能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支持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儲備應用基礎研究。
在支持科技研發創新方面,除了支持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北京還將支持強鏈工程實施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領軍企業牽頭,圍繞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遴選研發合作單位和團隊,組建產學研協同、上下游銜接的創新聯合體,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符合政策要求的企業優先納入“強鏈工程”支持范圍,給予項目總投資一定比例的股權支持或事前補助支持;鼓勵氫能領域創新主體在京組建國家級、市級氫能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載體,強化產學研合作,按國家和北京市相關規定給予資金支持。
支持關鍵領域“補短板”填補國內外空白
目光再聚焦產業鏈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氫能領域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據介紹,北京將鼓勵氫能領域重點企業參與“筑基工程”,聚焦產業鏈卡點環節,創新組織模式開展揭榜攻關、樣機研發、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解決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難題,分批給予攻關投資一定比例獎勵;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快推動氫能領域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加大統籌協調與培育扶持力度,強化市區協同開展全面精準服務,對獲評“專精特新”的企業給予區級分檔資金獎勵。
同時,北京還將支持屬于氫能關鍵領域“補短板”,填補國內(國際)空白,技術水平國內(國際)首創的技術產品實現首次應用。根據產品應用效果,按照首次進入市場合同金額的30%比例,擇優給予研制單位國際首創產品不超過500萬元、國內首創產品不超過3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建設加氫站最高補貼500萬元
對于備受關注的基礎設施建設,《若干措施》從加氫站建設運營和先進氫能設施建設方面提出具體鼓勵措施。
比如,鼓勵新建和改(擴)建符合北京市發展規劃的加氫站,對北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建成(含改擴建)的加氫站,按照壓縮機12小時額定工作能力不少于1000公斤和500公斤兩檔分別給予500萬元和200萬元的定額建設補貼;對北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提供加氫服務并承諾氫氣市場銷售價格不高于30元/公斤的加氫站,按照10元/公斤的標準給予氫氣運營補貼。
“北京按照包容審慎原則,鼓勵分布式制氫項目建設,促進氫源就近供應保障。支持開展先進制氫、儲運、加氫設施試點建設,對符合新技術新產品小批量驗證和規模化推廣應用條件的氫能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按照項目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資金支持。”相關負責人說。
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運等場景為推廣重點
未來老百姓將跟哪些氫能裝備打交道?
根據《若干措施》,北京將支持車輛推廣運營,以省際間專線貨運、城市重型貨物運輸、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運等場景為重點,積極推動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對完成示范城市群應用項目的企業給予車輛推廣獎勵、車輛運營獎勵和關鍵零部件創新獎勵等。
同時,鼓勵氫能在發電、熱電聯供、工業車輛等領域開展示范,促進技術示范使用與推廣模式創新,對經評審擇優確定并發布的重點示范項目,按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技術裝備應用、重點應用場景示范等相關政策給予資金支持。
支持氫能領域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引進落戶
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若干措施》明確,支持建立符合本市氫能科技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將氫能產業領域重點標準規范納入本市重點發展的技術標準領域和重點標準方向;支持企業及相關單位加入國際知名標準化組織,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對企業領軍人物等擔任國際知名標準化組織(或技術委員會)相應職務的,分別給予企業不超過50萬元、30萬元、20萬元資金支持。
關于服務體系建設,本市將依據北京市人才引進相關政策支持氫能領域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引進落戶。對引進的氫能領域高端人才,按人才住房支持政策做好保障。在北京市引進畢業生政策框架內,對氫能企業加大支持力度。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