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申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迪南在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氫能經濟發展論壇”作主旨發言時表示,申能制定了氫能發展的“三縱三橫”戰略,著力打通氫能發展“制取-儲存-運輸-應用”等關鍵環節堵點,推動行業加快由導入期向產業化發展。
具體來看,“三縱”著眼高端制造領域,布局氫氣制備、儲運設備、燃料電池三大產品,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有多家企業發展成為產業鏈相關環節的頭部企業,如浙江藍能、上海氫晨、鯤華科技、蘇州擎動等。申能集團在資金、資源等方面給予了充分支持,助力“小巨人”企業持續突破“卡脖子”環節。
“三橫”聚焦應用場景,推動三大縱向產品在示范應用場景落地,實現氫能應用完整商業閉環。“第一橫”將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打造包含加氫站、氫源基地、碳中和示范園區等優質項目的氫能基地。“第二橫”將選取全國具有先發優勢的區域,與當地政企合力打造氫能綜合應用基地,探索多方共贏的規模化發展商業模式。“第三橫”依托申能系產品的整合聯動優勢,多手段多渠道打造多元應用場景,積極關注氫能在港口、船舶、鋼鐵、熱電聯產等領域的應用,力爭取得先發優勢。
黃迪南認為,氫能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對于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推動“雙碳”將發揮三方面作用:一是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的“好幫手”, 氫能可以有效平抑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逆調峰特性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能源間的長時間調節、跨區域配置、跨品種耦合,有力促進源網荷儲互動與多能互補;二是助力高碳領域加快降碳脫碳的“好能手”,氫能可以作為電氣化“盲區”的有力補充,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的能源消費轉型,實現大規模降碳脫碳;三是助力我國優化產業區域布局的“好助手”,華北、西北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可在不增加污染物與的基礎上,形成我國新型高載能產業聚集區,打造可再生能源產業鏈制造業、綠色化工、綠色冶金等產業集群。
為加快我國氫能多元有序發展,黃迪南建議,要從全產業鏈系統謀劃,科學理性確立近期、中期和遠期的氫能發展路線圖,引導各地發揮比較優勢、找準自身定位,引導領先企業向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的區域布局,實現產業集聚。同時,持續推動“穩慎應用,示范先行”,鼓勵具有相關產業鏈優勢的企業積極構建多元化氫能利用場景,形成頭雁效應,驅動技術創新迭代。此外針對相關應用場景,建立健全氫能相關市場機制,與儲能、調峰、碳交易等形成聯動,充分體現氫能的市場價值、服務價值與環境價值,進而推動氫能產業盡快由導入期進入成長期、成熟期,助力我國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落實落地。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