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石化發布實施氫能中長期發展戰略,提出加快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力爭成為世界領先氫能公司的發展目標。
此前,中國石化宣布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啟動建設。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投產后年產綠氫可達2萬噸。項目將新建裝機容量300兆瓦、年均發電量6.18億千瓦時的光伏電站,年產能2萬噸的電解水制氫廠等。
目前,中國石化是國內最大的氫氣生產企業,年生產氫氣約390萬噸。中國石化提出,將按照“加氫引領、綠氫示范、雙輪驅動、助力減碳”的思路,聚焦氫能交通和綠氫煉化兩大領域,發展氫能一體化業務,引領氫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近兩年,能源企業布局氫能產業呈快跑之勢,已有超過三分之一中央企業布局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在內的全產業鏈,并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成果。
今年4月,中國海油成立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提出進一步突出海洋優勢,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擇優發展陸上風光,因地制宜發展氫能業務,探索發展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應系統,努力實現“十四五”末新能源新產業收入占比達到10%的目標。
作為牽頭成立中國氫能聯盟的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在氫能布局上也舉措頻頻。今年4月,國家能源集團與福建簽約稱將在氫能運用、新能源開發、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開展合作。
今年3月,中國華電氫能技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將重點圍繞氫能產業政策與動態研究,氫能材料、裝備及系統開發,氫能應用技術研究以及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中國大唐也成立了海南氫能產業發展中心。
氫能產業如此備受關注,一個重要因素是“雙碳”背景下國家加大了政策支持。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等目標。
此前,2019年氫能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在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中,首次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管理。能源“十四五”規劃也把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列為能源技術裝備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
同時,作為碳排放大戶的能源企業也面臨較大轉型壓力。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雖然近年來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快速上升,但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比仍居高不下。
能源安全也是其中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約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在低碳發展的同時,減少我國能源對外依賴具有戰略意義。
據悉,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50座,加氫站數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年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制氫數量居全球第一位。有關專家稱,能源企業融資能力強,可以長遠布局產業未來,在技術研發、資源整合等方面都有豐富經驗。但從總體看,全球氫能產業仍處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發初期和商業模式探索階段,下一步應加大力度完善產業鏈條。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