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氫能與氫燃料電池是能源交通行業低碳轉型的重要選擇之一。” 科技部副部長張雨東在此間舉行的 2022 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說,大力發展氫能和氫燃料電池不僅有助于交通行業早日實現 ” 雙碳 ” 目標,還有助于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保障能源安全。
當前技術創新應該首要解決氫的制取儲運問題,突破氫燃料電池、電解裝置等核心環節,以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為突破口,帶動氫能產業技術鏈和產業鏈發展。
張雨東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持之以恒支持氫能與氫燃料電池的基礎前沿和共性技術創新,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在波動性電源電解制氫、綠氫轉化氨醇烴等方向開展研究,支持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氫動力高速列車、氫動力船舶等氫能交通工具發展。
同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強化氫能與氫燃料電池科技創新的整體布局,面向 ” 雙碳 ” 背景下 ” 西氫東送 “” 海氫陸送 ” 等重大應用場景,大力發展光伏、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氫技術和遠距離、長時間、高效率氫能輸配技術,為構建科學有序的氫能基礎設施網絡提供科技支撐。
通過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潔能源等重點碳減排領域發展,氫能設施建設被納入到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圍。” 氫能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 ” 包括 ” 清潔制氫、氫氣安全高效儲存、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汽車、氫燃料電池發電、摻氫天然氣等技術設置和氫能應用 ” 等內容,均被列入《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 ( 2021 版 ) 》。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雨東出席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并致辭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很高興參加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論壇。在此,我謹代表科技部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地祝賀!向為新能源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今年的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要加快發展有規模、有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交通行業減排降碳任務也十分艱巨:
一,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是能源交通行業低碳轉型的重要選擇之一。我國在“雙碳”目標和固有的能源資源稟賦背景下,大力發展氫能和燃料電池不僅有助于交通行業早日實現“雙碳”目標,還有助于有效吸納不平衡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保障能源安全。
交通領域用能占全國總用能源的11%,目前大部分為化石燃料,碳排放也占全國碳排放的11%左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如果不改變用能方式,交通碳排放量還會不斷增大,為此必須發展新的替代方式,交通載運裝備及新能源、清潔能源替代是交通領域減排的最有效措施。從目前各種技術路徑和實踐來看,氫能和燃料電池是最具潛力的替代方式,從我國能源稟賦看,光伏、風電+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將是我國能源電力的基本構架,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是能源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徑。但我國風光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人口與產業又集聚在東南沿海,能源供給和消費空間的不匹配難題有待解決。光伏和風能的季節性波動性強,能源供需時間不匹配,大規模儲能技術路線尚需深度研究。氫能作為一種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重要路線之一,是構建多元互補融合的現代能源供應體系,實現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助力。
二,瞄準關鍵節點,全鏈條布局氫能與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2001年科技部提出了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的總體研發布局。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三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經過多年努力,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已經取得較大進展,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從小到大。科技部堅持長遠,堅持發展該技術路線,并給予了長期的支持:一是部署從綠色氫能供應到終端應用全鏈條關鍵技術攻關,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氫能技術、交通載運裝備與智能交通技術等重點專項,圍繞氫能綠色秩序與規模轉存、安全存儲、快速輸配、便捷改制與高效動力系統高效環節,與燃料電池電堆等方面持續開展攻關。
二是依托國家重大活動推進大規模燃料電池示范運行,今年北京冬奧會、殘奧會期間,有超過1200輛燃料電池汽車在冬季嚴苛環境下持續穩定運行,實現全球規模最大的綠氫功能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三是積極探索多場景氫能高效安全利用新模式。2021年科技部與山東省政府聯合啟動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以建設一條氫能高速,兩個氫能港口,三個科普基地,四個氫能園區,五個氫能社區為目標,在山東四個城市開展光伏、風電電解水制氫,管道輸氫,熱電聯供等工程化示范,力爭形成一批引領性標準規范,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氫能綜合應用示范樣本。隨著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以及有效的工程化示范,必將為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三是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今年3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戰略定位,下一步科技部將重點開展兩方面工作,驅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持之以恒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基礎前沿和共性技術創新,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原始驅動力,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在高溫、質子導電、電解制氫、波動性電源電解制氫、綠氫轉化等方向開展過程機理研究,探索高溫燃料電池等前沿技術,推動高參數、模塊化、氫動力系統測試方法,支持氫動力高速列車、氫動力船舶等氫能交通工具發展。
另一方面,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強化氫能與燃料電池科技創新整體布局,圍繞創新鏈構筑產業鏈。面向“雙碳”背景下西氫東送、海氫陸送等場景,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等能源高效制氫技術和管道、船舶等遠距離、長時間、高效率氫能輸配技術,持續研究氫能安全性、經濟性評估技術,為構建科學有序的氫能基礎設施網絡提供科技支撐。
女士們、朋友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在后疫情時代,氫能與燃料電池的大發展必將為中國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新引擎。科技部愿與大家攜手,秉承合作共贏理念,通過開展更大范圍的開放合作,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為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構筑根基,為共同構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