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廣州市發改委印發《廣州市氫能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十四五”階段(2021-2025年)規劃目標為,形成3.5萬公斤/天(1.3萬噸/年)燃料電池用氫氣制氫能力,形成不低于4萬公斤/天加氫能力(1.5萬噸/年),可以滿足6000輛以上氫燃料電池車運行用氫需求。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包括北京、重慶、廣東、河南、陜西等在內29個省或直轄市發布了“涉氫”政策。
有分析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指出,隨著氫能技術逐漸成熟以及產業擴張,將對新能源市場形成較強的鯰魚效應。作為強有力的新進競爭者,氫能產業的蓬勃興起不僅為“雙碳”目標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對于整個新能源市場而言,也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氫能產業機遇與問題并存
在“雙碳”政策背景下,我國氫氣需求量將持續增長。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在2030年碳達峰情景下,我國氫氣年需求量將達到3715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為5%,可再生氫產量約500萬噸/年;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為20%,2020-2060年氫氣需求量CAGR35%。
在氫氣供給方面,《規劃》指出,截至2020年,廣州已經形成3500噸/年的供氫能力。同時,已有多個企業準備利用部分棄電、棄風、棄光、棄水資源和電網谷期低成本電力來開展電解水制氫,形成多渠道氫源供給。而從需求方面看,截至2021年4月,在公交、冷鏈、環衛等領域,全市專用車、物流車、公交等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投放量近200輛,累計安全平穩運行超過160萬公里。《規劃》實施后,廣州市將建成北、中、南三大供氫中心,以60公里最優供氫距離考慮,能夠保證基本覆蓋整個廣州市,進而有效地降低氫氣運輸成本。
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劉文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政策的雙重驅動下,氫能產業正在迎來加速發展階段。
劉文婷介紹,作為全球范圍內的制氫大國,我國的電解水制氫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氫氣年產能正在逐年提升,未來隨著新能源發電和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升級,制氫成本有望得到進一步下降,從而帶動氫氣產能的大幅增長。
中國文旅創新創業智庫叢書主編張德欣向記者表示,氫能技術正在蓬勃興起,但是離商用和普及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例如《規劃》提到的加氫站建設,就是解決氫燃料汽車的充能問題,同時,氫燃料電池的續航里程問題,以及在燃料電池到期后的更換成本問題,也會隨著氫能產業的高速發展與擴張,逐漸顯現出來。
黑崎資本創始合伙人陳興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氫能源板塊的擴張仍需要政府與民間資本進一步合力實現。近期北京、河南、廣州等多地發布了氫能發展政策,也在鼓勵傳統企業往氫能源方向投資與發展,此舉將帶動新一輪巨大的投資創業機會。”
事實上,正如陳興文所說,目前已有多地發布了“涉氫”政策,在保障安全的首要前提下,以需求為導向,積極完善氫能源從建設到供給,再到使用的全產業鏈條。
在9月18日舉辦的2022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能源谷氫能機遇與發展”分論壇上,北京市昌平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楊仁全指出,昌平正在打造先進能源千億級產業集群,將深入實施先進能源產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升級打造氫能政策2.0版,推動氫燃料電池系統、氫系統、氫能裝備等上下游企業補鏈強鏈。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的《河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中明確,“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一軸帶、五節點、三基地”的鄭汴洛濮氫走廊,形成輻射全省和連通陜西“氫能產業集群”、山東“魯氫經濟帶”的黃河中下游氫能產業發展格局。
或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
值得關注的是,在多項政策帶動下,已有不少A股上市公司積極參與到了氫能產業鏈的完善工作當中。
廣匯能源方面表示,公司計劃搭建新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儲氫+加氫站+氫能燃料重卡應用示范工程。2022年—2023年為氫能產業試點示范、布局階段,開展“綠氫”成本控制及氫能交通應用的示范研究;2024-2027年為氫能交通運輸產業快速發展階段,通過交通運輸場景應用實現氫能產業的綜合利用。
寶豐能源方面在回復投資者問詢時明確,公司目前已形成30000標準立方米/小時電解水制氫產能,將進一步加快太陽能電解制氫儲能及應用項目建設。
國金證券指出,氫能已在國家層面上升至能源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25年電解槽新增裝機量達到GW級,累計市場規模上百億元。政策的持續出臺推動了國內電解水制氫行業的發展,多家國央企也將入局電解槽行業,推動氫氣上游“制儲運加”一體化發展。
對于氫能源板塊的投資價值,陳興文表示,雖然氫能源板塊就像多年前的鋰電池、風光電,必然迎接一輪又一輪資本的青睞,但從選股層面來看,也要警惕估值過高,泡沫過熱的情況。
“具體來看,相關企業要保持較高的成長速度,包括技術突破和盈利等。放大來看,行業應用場景能夠保持足夠快的擴張速度。”陳興文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