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淄博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4000臺,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500輛,氫氣產能(外供)達6萬噸/年,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突破200億元,累計建成加氫站12座,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1000輛。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淄博將依托現有氫氣資源、產業結構以及城市發展格局,按照“氫源保障、引領帶動、產業聚集、協同發展”的原則,發揮氫氣制取、氫燃料電池生產等特色優勢,補齊氫能產業發展短板,加速氫能產業發展要素集聚,加大“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實施力度,搭建多元化氫能應用場景,實現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核心技術突破工程。聚焦氫氣提純新工藝,重點突破變壓吸附(PSA)提純技術、膜分離技術以及二氧化碳捕捉封存(CCUS)技術。重點突破70兆帕及以上高壓氣態存儲技術、大規模氫液化與高效液氫儲運技術和高效固態儲運技術,開展車載復合材料高壓儲氫氣瓶技術、氫膨脹機、高質量儲氫量的可逆儲氫材料及批量制備工藝技術、固態儲氫系統技術攻關。集中攻關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技術,依托東岳集團等氫燃料電池膜研發制造企業,重點開展質子交換膜、膜電極、雙極板、電堆、碳紙、催化劑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升燃料電池可靠性、穩定性、耐久性。
產業鏈條培育工程。搭建國際化的產業和技術交流合作平臺,積極引進豐田汽車、北汽集團、福田汽車、宇通客車等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龍頭企業,加強合作交流,不斷完善氫能產業鏈。聚焦氫氣制取、氫能裝備以及氫能工程化等領域創新突破,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氫能產業快速發展。深入挖掘承載項目、轉化成果、增強投資等方面潛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氫能產業園區,加快形成開放、協同、共享的氫能產業生態系統。
應用推廣工程。重點在公共交通、物流配送以及環衛、城管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氫能燃料電池車推廣應用,加快形成年產10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批量化生產能力。探索培育“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利用光伏資源,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氫氣儲能系統和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項目,逐步構建“光電+氫儲”相互融合的分布式微電網。不斷提升氫能利用經濟性,拓展清潔低碳氫能在化工行業替代的應用空間。
基礎設施保障工程。依托市域氫能資源稟賦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因地制宜選擇制氫技術路線,逐步推動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安全可靠多元制氫體系。堅持需求導向,統籌布局建設加氫站,有序推進加氫網絡體系建設。以安全可控為前提,積極推進技術材料工藝創新,支持開展多種儲運方式的探索和實踐;適時開展區域性氫氣管網建設運營,探索摻氫天然氣管道、純氫管道等試點,逐步擴大管道運氫的規模和覆蓋面。
產業平臺建設工程。加強氫能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產品定型和服務升級,形成氫能產業鏈的區域競爭優勢。制定完善的氫安全生產管理考核制度,建立氫能各環節全生命周期在線運營監控系統,強化重大安全風險管控,從嚴做好安全風險化解措施。加強市域氫能產業計量、標準、檢測、認證和知識產權等方面制度建設,服務引領氫能產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