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官方網站顯示,多家氫能領域相關企業科創板IPO處于中止狀態,其中包括: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氫科技)、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富氫能)、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治臻股份)。
從原因方面來看,由于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捷氫科技、國富氫能、治臻股份均需補充提交。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對于上述發審情況,捷氫科技表示,“截至9月30日,捷氫本次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因此申請中止,具體更新時間還未確定。”
國富氫能回應稱:“我們正在與券商、中介機構進行半年報的相關更新工作,這方面正在積極推進,具體更新時間尚未確定。”
此外,尚未查詢到治臻股份相關回應。
有業內人士告訴表示,“部分企業出于統一多個文件中時間點、避免后續再補充材料的考慮,會選擇將中報、三季報等內容與問詢函一起公布。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中止審核并不等于終止審核。”
三家公司面臨著多重難題
據了解,捷氫科技、國富氫能、治臻股份三家公司科創板IPO獲受理時間比較相近。
具體來看,今年6月28日,捷氫科創板IPO獲受理,7月23日進入已問詢狀態。隨后6月29日,國富氫能科創板IPO獲受理,7月27日進入已問詢狀態。緊接著6月30日,治臻股份科創板IPO獲受理,并于7月26日進入已問詢狀態。
從主營業務來看,捷氫科技致力于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及工程技術服務;國富氫能主要為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廠商和整車廠商等提供氫能核心裝備;治臻股份主要從事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的研發、制造、銷售及相關技術服務。
雖然上述公司的主營業務不同,但三家公司的盈利表現并不樂觀。其中,捷氫科技和國富氫能深陷報告期內“尚未實現盈利”的困境。
從業績表現來看,2019年至2021年,捷氫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2億元、2.47億元、5.8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5億元、-0.94億元、-0.59億元,未實現盈利。
報告期內,國富氫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76億元、2.51億元、3.3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8億元、-0.63億元、-0.70億元。企業營業收入雖然實現較快增長,但仍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尚未盈利的情況。
此外,根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治臻股份實現營業收入為:0.28億元、0.70億元、2.2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4億元、-1.31億元、0.20億元。
與此同時,三家公司存在毛利率逐年下滑或波動較大的情況。
報告期內,捷氫科技燃料電池系統毛利率水平分別為47.35%、35.93%、30.78%,毛利率呈下滑趨勢。
報告期內,剔除股份支付影響外,治臻股份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5.14%、30.97%、28.67%,毛利率水平逐年下降。
而國富氫能在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6.72%、22.39%和10.37%,受產品結構、客戶類型、產品應用場景、議價情況、主要原材料價格變動、客戶指定原材料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毛利率呈波動趨勢。
氫能市場前景如何?
華創證券認為,氫能應用領域廣泛,分為交通、工業、發電和儲能四個方向。目前,由于氫能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其儲運問題和應用穩定性尚未得到充分解決,因此交通領域是氫能初期應用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商業化應用前景較為清晰的市場。
目前氫能商業化面臨的問題通常是應用領域的技術不夠成熟,與傳統能源相比,性價比還不具有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中游儲運端和下游應用端,促進技術進步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增加研發投入;二是根據大量示范項目進行驗證。通過大規模應用幫助產業鏈降低成本,并且發現產品的不足點,才能更好地實現產品迭代。
回看上述三家企業研發投入方面,報告期內,捷氫科技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6.17%、38.38%、19.16%;國富氫能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87%、6.72%、12.76%。兩家公司都存在一定波動的情況。
而在報告期內,治臻股份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3.38%、84.82%、11.75%,呈現逐年下滑的態勢。
縱觀整個行業,隨著氫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制氫成本的下降,氫能在工業、發電和儲能領域的應用或將更為廣泛。
在政策方面,根據國家能源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到2035年,我國將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
據《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報告顯示,預計2050年氫能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至少占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用氫2458萬噸,約占該領域能源消耗的19%,燃料電池汽車產量達到520萬輛/年。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