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記者從上海市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當地陸續出臺《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上海氫能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培育5-10家獨角獸企業;到2035年,上海將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介紹,目前,氫能應用的主要場景在交通領域。當地燃料電池汽車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當前迫切需要解決“汽車購置價格高、氫氣價格高、加氫站少、應用場景少”等“兩高兩少”問題。
今年以來,結合建設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當地統籌國家、市、區三級財政資金,全方位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已累計推廣應用近2300輛,約占全國總量的21%,車輛類型包括乘用車、輕重型卡車、商用大巴等全領域,應用場景擴展到網約租賃、公交、通勤、物流等。已建成各類加氫站14座,初步構建了純氫、油氫合建等多模式供氫網絡,預計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
下一步,上海市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催化劑、碳紙、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國產化,掌握燃料電池全鏈條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制氫、儲氫、運氫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研發,開展氫冶金、氫能動力等前沿技術研究。
二是強化供氫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推進生物質制氫、深遠海風電制氫,研究建立長江氫能運輸走廊,逐步構建以綠氫為主的供氫體系;加強市內輸氫管道的規劃建設,強化長三角區域的氫源互通互保。
三是推動氫能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空間布局,支持上海金山、寶山建設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支持上海臨港、嘉定、青浦打造氫能產業集聚發展高地,全面支撐當地提升綠色低碳未來產業的發展能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