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11月,國家層面發布了9項氫能政策,地方發布了35項氫能政策。這些政策從資金扶持、區域布局、技術創新等多方給出了政策引領。
部委:以技術提升來擴張氫能應用范圍
11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從氫能標準體系建設、科研水平提升等角度為氫能技術水平的提升鋪設路徑。一共有9條新政出臺。
其中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針對能源消費的新政將從“減負”角度對氫能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用于生產非能源用途的烯烴、芳烴、炔烴、醇類、合成氨等產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等,屬于原料用能范疇;不過文件也提出,若用作燃料、動力使用,不屬于原料用能范疇。
而在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開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活動的通知》中提出,其中試點示范優先考慮方向含光儲融合。應用新型儲能技術及產品提升光伏發電穩定性、電網友好性和消納能力,包括多能互補、光伏制氫、光伏直流系統、自發自儲自用等方向。
從政策取向可以看出,風光氫(氨)儲一體化項目將受到越來越多的政策傾斜。
地方:氫能專項規劃大爆發
在地方政策中,從2020年以來,針對氫能的專項規劃并不是很多,發布時間也錯落有致,多數省級規劃是在雙碳目標以及能源規劃中有氫能的一席之地。不過從今年開始,各省的氫能專項規劃逐漸增多,11月,可以看到地方的氫能專項規劃可以說是大爆發。安徽、寧夏、湖南、湖北4個省份不約而同發布了氫能重磅政策。四川則發布了《關于推進四川省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從幾個省份的目標看,《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力爭燃料電池系統產能達到10000臺/年,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5000輛/年,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達到30座,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寧夏回族自治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則以化工優勢對制氫提出更高要求,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8萬噸以上,力爭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達到100-200萬噸。可再生氫替代煤制氫比例顯著提升,天然氣摻氫推廣應用成效明顯,氫燃料電池重卡保有量500輛以上。
湖北省的氫能規劃是在2020年發布的,此次發布《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12條,對氫能產業鏈條都給出了明確的補助金額,最高1000萬元,其中對總長度不少于5公里的純氫管道項目,提出最高500萬元補貼。有了具體補貼數字,將對已經建立了基礎的湖北氫能起到強烈刺激作用。
相對來說,湖南氫能規劃則相對保守,從規劃的數字來看,以氫能源車輛為例,在其他省份以千計氫燃料汽車推廣目標時,湖南省提出了500輛的目標。針對氫能企業,僅僅提到了2026-2030年期間培育5-10家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氫能企業。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