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快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步伐,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此次試點實施周期為2023-2025年,涉及的公共領域車輛包括公務用車、城市公交、出租車(包括巡游出租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郵政快遞車等。
公共領域用車具有數量多、示范性強等特點。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有利于促進節能減排、加快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同時,對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等亦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商用車電動化進程
從目標來看,《通知》提出實現車輛電動化水平大幅提高。試點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顯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領域力爭達到80%。
“以公共領域車輛為突破口加快全面電動化,有利于補齊商用車新能源化短板,實現柴油車輛的節能與環保,對改善城市環境意義重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
據了解,公共領域車輛以載客和運貨等商業用途為主,其總保有量雖然不及私家車,但此類車輛運營時間長,且其中的公交車、物流車等載重較大,因此單車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更大。中汽數據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中國車用總燃料消耗量為2.33億噸,同比增長約3%,直接碳排放量約7.7億噸,其中商用車占比超一半。
“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利好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邵元駿指出,“其實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一直在推。目前一二線城市的公交車電動化步伐很快,基本上已經完成。這次試點工作肯定會對三四線城市的公共交通電動化帶來促進作用。”
另外,網約車行業也在積極進行電動化轉型。記者了解到,曹操出行自2015年起就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共享出行領域的使用。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投放純電動汽車近10萬輛,2022年全年碳減排量高達62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新能源商用車整體滲透率仍相對較低。2022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為33.8萬輛,全年滲透率為10.2%,相較于乘用車同期27.6%的滲透率仍有差距。對此,有觀點認為,此次試點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有望加速商用車領域新能源化進程。
●充電樁建設將進入新一輪加速期
除了對車輛電動化水平提出要求外,《通知》還對充換電配套設施的發展進行了部署。《通知》提出,要建成適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新增公共充電樁(標準樁)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比例力爭達到1:1,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車位占比預期不低于小型停車位的10%。
記者了解到,當前國內充電樁建設數量遠不及新能源汽車銷量,去年1-10月,國內樁車增量比為1:2.5。有業內分析認為,充換電基礎設施發展需要“跑贏”新能源汽車增速,否則或進一步加劇車樁配比失衡等矛盾。
“續航問題和充電方便程度是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兩個重要因素。整個充電網絡建立起來后,對商用車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使用都具有重要意義。”邵元駿表示,“充換電設施行業發展需要國家、企業及產業鏈各方的共同發力。例如,高速路充電樁、集中式大型充電站是國家層面要發力的部分;企業層面,一般車企在消費者購車后會自發建設私人充電樁。另外,在一些寫字樓、商超等停車場加大公共充電樁布局也是企業發力的方向。”
業內人士認為,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也能夠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可以進一步調動消費者積極性、拉動消費。“充電樁行業和新能源汽車兩者之間能夠雙向促進。以前充電樁產業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人充電,企業賺不到錢。而在推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后,市場將釋放巨大充電需求,充電樁建設也有望進一步加速。”邵元駿進一步說。
●需要全國統一大市場
《通知》還要求,完善政策支撐體系,鼓勵試點城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研究出臺運營補貼、通行路權、用電優惠、低/零碳排放區等支持政策,探索建立適應新技術新模式發展的政策體系。
事實上,在“雙碳”目標指引下,一直以來各地不斷加大對商用車電動化的支持力度。例如,深圳對配置一定數量新能源物流車的車輛運營企業發放補貼;上海提出到2025年新增城市物流車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
“各地制定的支持政策都不相同,都會基于當地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政策補貼力度等因素進行綜合判定。”邵元駿表示。
“公共領域車輛品種多,很散亂,技術相對落后,需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規模效應,否則會導致各城市固守自己的特色品種,埋下規模小、成本高、不規范競爭等隱患。” 崔東樹強調。
另有觀點認為,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催生了如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新模式,但仍存在技術不成熟等問題。公共領域車輛一般為政府投資、單位所有,且應用場景相對固定,是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應用的良好載體。“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本身尚未成熟,且還不具備商業模式,因此在公共領域車輛上應用還存在很大挑戰。不過,雖然現在大規模推廣意義不大,但在局部劃定示范區,做一兩條示范線路是沒問題的。”邵元駿表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