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能燃料展獲悉,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編寫的《國際氫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預計,未來10年是我國氫能產業的“黃金發展期”,預計到203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新建投資規模將達到3750億元,綠氫產能接近副產氫。
《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新增電解水制氫裝機量約0.9吉瓦,累計裝機量約1.4吉瓦,為2021年的2.8倍,其中,中國和歐洲分別貢獻了總裝機量的約40%和30%。預計到2023年全球新增電解水制氫裝機量和累計裝機量將分別達到4.1吉瓦和5.5吉瓦,較2022年分別實現455%和393%的增幅。
根據《報告》,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頂層設計日漸完善,截至2022年12月,全國已有30個省級行政區域將氫能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69個地級市、縣、區明確提出要發展氫能相關產業,到2025年各地氫能規劃產值總額已接近萬億元。
綠氫是全球氫能發展重點。《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已公布的綠氫項目數量約680個,規劃裝機量累計超過460吉瓦。在凈零排放場景下,2030年全球電解水制氫裝機量將達到720吉瓦。對于我國而言,《報告》表示,截至2022年,我國已建成和規劃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410萬噸/年,2022年全年電解水制氫項目約52個,其中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21個,占比約為40%。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氣年均供應量將達4800萬噸,其中電解水制氫供應量約為1100萬噸/年,占比約為25%。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氫能產業技術快速發展,氫能需求也將逐漸擴大。《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對氫的需求將超過1.5億噸;到2050年,全球氫能需求較2022年將增長10倍。
在交通領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72000余輛,集中于歐盟、東亞和北美市場。在交通應用快速推廣的背景下,根據《報告》,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建成加氫站1024座,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德國、美國和韓國,預計到2030年全球加氫站數量將超過4500座。
此外,《報告》指出,隨著電解水制“綠氫”的發展與氫能多樣化應用的融合,電力多元化應用“Power to X”模式成為促進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根據目前擬在建項目,預計到2030年,電力多元化轉換總裝機將超過1100萬千瓦。從化工領域用氫企業產量來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22年合成氨產量約為6000萬噸、合成甲醇產量約8100萬噸,其氫氣需求量分別達到約1059萬噸、1012萬噸,綠氫替代潛力巨大。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