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展訊,9月22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山東省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311”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將在濟南、青島、淄博建設3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這3個集群中都有氫能的“陣地”。
3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內容包括:
(一)濟南生態環保產業集群
建設山東省生態環保特色產業園區,培育一批生態環保綜合服務基地。推進森泉新材料新型建材產業園,加快全省綠色建材示范園區建設。在起步區建設綠色氫能產業園區,建立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會展商務區+各種氫能應用場景”于一體的綜合園區。
積極創建綠色示范工廠、綠色示范園區,推進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創建工作。大力推進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建設。
(二)青島生態環保產業集群
圍繞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打造“233N”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到2025年,生態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年均增長10%左右。
打造2個特色產業基地。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建設“東方氫島”,打造國內重要的氫能產業基地。建設上合示范區綠色低碳科創園和上合示范區綠色低碳產業園,打造青島上合示范區綠色低碳產業基地。
打造3個集聚區。建設環境大氣監測、工業廢氣監測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制造與應用集聚區,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環保專用裝備制造集聚區,節能降碳、環保裝備、海洋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科技創新集聚區。
(三)淄博生態環保產業集群
圍繞“1個中心+3個產業鏈條+5個特色產業基地”,打造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的智能化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高端引領、鏈條完整、生態完善的產業發展格局。到2025年,生態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80億,年均增長10%左右。
建設產業研究中心。設立具備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等功能的產業研究中心,建立“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一體化孵化體系。借助“互聯網+”成果轉化模式,構建開放共享的環保技術成果轉讓交易平臺。
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加快延伸生態環保產業鏈,重點發展大氣、水、固廢資源化利用及處置、環境監測、環保專用設備、環保材料及藥劑等環保治理技術和服務等產業。加快延伸氫能產業鏈,重點發展工業副產氫提純裝置、電解水制氫裝備、氫能儲運裝備等制造業。加快延伸光伏產業鏈,重點發展高效率電池片、高效光伏電池組件、光伏玻璃等,補齊光伏裝備及配套產業。
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圍繞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打造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