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可再生能源制氫勢頭強勁,應用場景加速拓展,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陜西研發首條氫燃料電池系統裝配線,填補當地燃料電池系統生產的空白,產品性能全國領先;北京氫能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三級跨越,提前完成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應用;四川實現“制儲運加用”氫能產業鏈全覆蓋,不斷拓展氫能在分布式能源、飛行器等領域的應用,打造“成渝氫走廊”……
多位專家表示,在全球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下,氫能產業已經成為當前能源技術變革的重要方向,要不斷完善產業生態,形成“虹吸效應”,推動氫能產業強鏈、補鏈、延鏈。
綠氫是實現“雙碳”目標和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直接制氫,可實現全生產流程基本不產生溫室氣體,有效降低碳排放。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綠氫項目“中石化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已全面建成投產,制氫規模達到每年2萬噸。在占地9700多畝的項目園區,太陽光正以最佳角度照射到50多萬塊光伏板上。這些光伏板的傾角均通過專業輻照測算,確保全年接受的太陽輻射最大化,年發電量近6億千瓦時,平均每天發電159萬千瓦時。綠電被輸送到綠氫工廠制取氫氣,實現“綠氫”替代“灰氫”的綠色降碳生產。
“這是綠氫煉化首次實現規模應用,對煉化企業大規模利用綠氫實現碳減排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應。”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技術和產業創新,綠電綠氫一體化生產、氫能基礎設施和氫基碳中和解決方案等將逐步走向成熟,預計未來10-15年將是綠氫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并有望實現綠氫在主要應用領域的規?;渴稹?/p>
綠氫技術為氫能產業上游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產業下游的延伸則有賴于氫能與交通運輸業、制造業、建筑業等領域的“跨界聯動”。
近年來,氫能的應用場景加速拓展,產業鏈中下游實現“多點開花”。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達速試跑,實現全系統、全場景、多層級的性能驗證;全球首個氫氣品質移動檢測車公開亮相,攻克可移動化氣體痕量高精度分析技術的“卡脖子”難題;國家能源氫儲運創新平臺組團上陣,推動我國氫儲運關鍵技術自主化和產業鏈自控……
據國家能源局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氫能示范應用在交通領域有序推進,在工業、建筑、儲能等領域積極拓展。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銷售量新增5791輛,同比增長約72%;已建成加氫站407座,其中綜合能源站已經成為主要建站方式,占比達到58%。
在常規領域之外,未來產業加速賦能,氫能產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探索“AI+氫能”的行業智能化之路。
在上海,我國首個外部環境感知、整車集成優化控制的人工智能系統正式發布,為氫能物流車提供了更節能、更長途的解決方案,實現發動機壽命提高15%,續航里程增加20%;在天津,全球首臺氫電混合動力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公開亮相,搭載港口全面數字孿生技術底座,依托5G通信技術、北斗導航技術,無需借助任何標記物,即可實現自動駕駛。
“氫能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有效拓展氫能市場應用的新空間,助力我國實現‘2035年形成多元氫能應用生態’的戰略目標。”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宇表示,人工智能與氫能的跨界融合創新有著重大的示范效應,隨著人機協同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與氫能的“兩能”融合將助力達成“雙碳”目標,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可持續和智能化發展。
氫燃料電池,氫能產業,制氫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