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構機產生出來的大量泥漿,工地上堆積的廢舊鋼筋頭、基坑疏干井抽出來的井水、損壞之后的臨時圍擋……這些在地鐵建設工地上產生的看似無用的廢棄物,置于另一個循環中就是有用的資源。
“無廢工地”是構成“無廢城市”的一個重要細胞單元——在青島地鐵9號線,建設者們嘗試著把建筑垃圾管起來、用起來,提高資源利用率,為城市綠色發展創造新空間。
一天4000噸泥漿變廢為寶
地鐵盾構掘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的泥漿,有的還含有較多砂石,具有高含泥率、高含水量的特點。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產生撒漏,對城市道路環境造成污染。若未經妥善處理就排放掉,容易造成河流湖泊污染,甚至影響地下水安全。
眼下,一種結合了先進泥水分離技術和高效壓濾系統的解決方案正在被推廣應用。在青島地鐵9號線西戶區間地下施工隧道內,“永興一號”盾構機正在高效執行掘進任務,泥漿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尾端,再運出隧道。泥水分離設備通過篩分、沉淀、過濾等步驟將含有泥土顆粒及其它雜質的污水凈化,達到固液初步分離,之后壓濾機通過對已濃縮的污泥施加高壓,強制水分排出,形成含水量較低且易于運輸堆放的餅狀泥塊。分離出的水經過沉淀,可實現循環利用;泥餅運往渣土場,可當作回填材料。青島地鐵9號線目前已有三個區間開始掘進,在每個盾構始發車站,平均每天處理量1300多噸泥漿,一天三個區間就有約4000噸泥漿變廢為寶。
長城路站泥漿處理系統
廢水處理再循環讓地下水“活起來”
基坑開挖之前及開挖過程中,需要對基坑內的水進行疏干,便于開挖作業。在青島地鐵9號線,這些地下水也正在重復利用。
“嘩嘩嘩……”在正陽東路站主體基坑內,從疏干井內抽排至沉淀池的水流聲不絕于耳。在基坑一側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個自動噴淋控制器內,再生水從這里送往圍擋霧化噴出,用于增濕降塵。
正陽東路站三級沉淀池
地下水是重要的資源,更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要素。在青島地鐵9號線,為解決養護用水浪費問題,各個工區將疏干井水沉淀過濾后,用于場地灑水降塵、圍擋噴淋降塵、混凝土灑水養護、渣土車清洗等,變廢為寶,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
據悉,早在海西村站開挖階段,地下水非常豐富,高峰時基坑內每天要冒出1000多立方米的地下水,技術人員采用地下水回灌技術,配置4臺11千瓦的水泵,把沉淀并檢驗合格后的地下水通過六口回灌井重新輸回地下,保證了周邊地下水位穩定,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廢舊物品再加工,班組建設“金點子”
“工地上的鋼筋短料和廢料、扔掉太可惜了,可以焊接點實用小工具。”在青島地鐵9號線西荊站組織的一次班組研討會上,班組長莫正剛提出的“小建議”直接催生了一次“大比武”,廢舊的鋼筋加工成了防側滑支架、鋼筋存放架、簡易小推車等實用小工具,不僅讓施工廢料得以再利用,還精準解決了一些施工需求。
“無廢工地”并非是不產生廢物的工地,而是要通過有效的管理,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置,實現良性循環、變廢為寶。現在,工人們對于鋼筋的“金點子”已經不拘泥于鋼筋的再利用。地鐵建設前期,臨時圍擋經過多次挪移,局部損壞較多,損壞的圍擋一般當廢鐵處理。在前金社區站,項目總工呂振潭發動班組充分將臨時圍擋進行改造,制作了移動瞭望臺,方便工作人員站在基坑擋墻外指揮吊裝作業等;制作了施工擋泥板,減少了圍護結構施工造成的場地污染,還有移動多功能配電箱支架、電纜防拖地裝置等實用小裝置,極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移動瞭望臺
施工擋泥板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未來,青島地鐵將繼續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在建線路固體廢物治理水平,創建更多“無廢工地”,讓“無廢”理念為地鐵建設注入全新動力。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