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要講“鋰”,人頭往里擠;
開會不講“氫”,客戶冷冰冰。
這幾句流傳于網絡的熱句將新能源發展的熱度展現無遺。作為新能源中的新能源,伴隨能源革命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國氫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產業規模不斷增大。
現階段,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商用車市場。可是就在這列車飛速前進的道路上,也并非毫無障礙。成本,正是其中之一。
蟄伏的氫能源
在與純電動車競爭中,氫燃料目前還沒有顯現價格優勢。雖然純電有著續航里程不足,在低溫條件下表現不好,充電時間過長等仍待突破的短板。但市場對其接受度依然高于氫燃料。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氫燃料總體應用成本,二是市場對氫燃料安全可靠的性能依然是霧里看花。如果要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核心關鍵依然在于成本。而且是從制造、儲存、運輸、電池、加氫等各個不同環節大幅下降成本。
作為氫能產業鏈的心臟,氫燃料電池電堆“降本“也變成熱詞,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被廣泛地討論著。可解決問題從來不是靠嘴,而是“執行”。這樣一個兼具勇氣和實力的先鋒在哪里呢?
讓我們一起回顧下今年5月19日。
這一天,雄韜氫瑞在深圳舉辦了W1.0金屬板電堆新品發布會,對外發布W1.0金屬板電堆新品的同時,還宣布氫瑞A1電堆將以999元/kW的價格發售,限量500套。
雄韜氫瑞W1.0金屬板電堆(圖片來源:雄韜氫瑞)
勢銀能鏈注意到,當前電堆成本約在1300-1500元/kW,系統成本約在3000元/kW。而到2025年,以國家規劃的5萬輛氫能源車進行估計,電堆成本將下降到500-600元/kW,系統成本約在1500-2000元/kW。
目前燃料電池電堆行業報價普遍在1300-2000元/kW,還從未跌破千。燃料電池系統成本仍然較高。雄韜氫瑞這樣的反向出手,在業內引起了極大震動。第一個吃螃蟹的先鋒出現了。
為什么是雄韜氫瑞?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氫瑞的選擇與擔當
這一切要從雄韜氫瑞是一家怎樣的公司說起。
雄韜氫瑞,全稱為深圳市氫瑞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是雄韜股份全資子公司。早在2014年,雄韜股份就開始在氫能產業開展技術研發與投資布局, 2017年,雄韜股份加快氫能產業布局,建立了一支人才濟濟的研發陣容和具有先進創新理念的運營團隊,雄韜氫瑞由此誕生。
左:叉車燃料電池系統 右:通信燃料電池系統(圖片來源:雄韜氫瑞)
眾所周知,任何一款產品的降價,在前期都會承擔一定的風險,可能因降價過猛而帶來虧損。而電堆的成本主要來源于催化劑、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前期在量少的情況下降價是很困難的。這也是為什么業內呼聲很高卻極難做到的原因。
雄韜氫瑞認為:從用戶角度出發,根據市場需求來定價,從而帶動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可以倒逼內部及供應鏈成本的快速下降,行業的良性競爭會促使行業發展更為穩健,最重要是可以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市場需要一個“成本領導者”,對行業發展和成本控制高度自信的雄韜氫瑞剛好站到了這個位置。
在具體如何實現上,雄韜氫瑞在接受勢銀能鏈采訪時表示——
公司在量產過程中會使用氫瑞自己的模壓板來代替雕刻版,將極板的成本壓縮到國內最低;
提高公司自身的密封技術,來對密封的物料進行國產化替代;
產品端板采用的是開模注塑的加工方式,而不是機加工;
雄韜氫瑞產品零部件均為國產化,并且不斷優化流場設計和提高膜電極性能,提高電堆體積功率密度;
通過碳紙模壓板技術可顯著降低石墨極板厚度和制備成本;
通過梯次利用技術串聯不同產品,實現產品成本的降低。
氫能的崛起與未來
持續快速的技術更新迭代、零部件國產化替代、批量化生產等一系列措施,幫助電堆實現了真正的“降本”。如果聯手用戶一起降低運營成本,那么就可以帶動產業鏈一起去打破成本桎梏,從而促進氫能產業更快速地發展。
雄韜氫瑞相關負責人表示,現階段燃料電池企業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彼此,而是來自更為強大的外部競爭。雄韜氫瑞的想法就是要做到比鋰電還便宜,讓燃料電池汽車能夠與純電動汽車PK。經過內部測算,燃料電池價格下降到一定水平,完全可以與純電車甚至與柴油車同臺較量。
雄韜氫瑞預計在2025年推出第五代燃料電池電堆,成本將低至600元/kW左右。到2030年,通過更優秀的技術和批量化生產去達成進一步降本,將電堆材料成本由1000元/kW降低至500元/kW左右。這是雄韜氫瑞用行動在表達對產業鏈未來發展的期許。
作為“終極清潔能源”,現階段,氫能對減碳的貢獻無疑被低估。未來的應用場景一定是多領域的,除交通領域外,化工、冶金等需要深度脫碳的產業,氫能可以發揮極大作用。
近年來,全國各地氫能產業相關政策出臺密集。部分省市還提出了多階段規劃的方案,以 2023年、2025年、2030年及以后作為節點提出近期、中期、遠期氫能產業鏈建設目標。
可以看到,通過政府政策鼓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以及產業參與度提升等多方面的投入,氫燃料電池已經迎來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