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至8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2000輛,同比增長2倍、1.6倍。其中,僅上半年產量就超過去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明顯進入“快車道”。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各種涉及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政策文件。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
氫燃料電池車頻繁“亮相”
今年7月,長安深藍宣布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SL03氫電版,實現整車關鍵部件100%國產化,續航里程高達730公里。
除長安深藍SL03氫電版上市外,上汽大通MAXUS EUNIQ實現量產;海馬7X-H實車也正式亮相,新車定位氫燃料電池MPV。此外,許多汽車制造商將陸續推出氫燃料電池汽車產品。
純電動汽車“購置補貼”支持政策方式不同,我國主要運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政策,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和推廣。自2021年8月以來,我國明確將上海、北京、廣東、河南、河北等城市群納入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促進產業鏈發展。
今年1月,廣州黃埔區正式投入使用500輛氫燃料電池泥投車運輸建筑垃圾。這些泥頭車加氫只需8到15分鐘,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到目前為止,這些泥頭車的運行里程已經超過60萬公里。
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期間,1000多輛燃料電池汽車完成了大規模示范運行,驗證了冬季零下燃料電池汽車在20℃應用技術和經濟可行性。
8月初,410輛上汽燃料電池汽車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包括乘用車、大客車、物流車輛、重型卡車等。今年發布的《上海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明確指出,將加快氫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商業應用,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萬輛。
部分核心技術持續突破,產業鏈加快形成
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作為一種不同于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成熟度如何?
據了解,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關鍵技術主要集中在氫燃料電池電堆上,主要包括催化劑、質子交換膜和碳紙“三大材料”及其雙極板、膜電極等“兩大部件”。目前,這些細分領域的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加快實現國產化。
膜電極被稱為氫燃料電池“芯片”,決定氫燃料電池的性能、壽命和成本。近年來,在中國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國產化顯著加快。
其它零部件也加快完成“突破”。先進能源產業研究院(廣州)有限公司打造了年產3萬平方米的碳紙生產線。在整車階段,此前氫燃料電池乘用車面臨大限制是氫燃料電池的體積和重量太大,但隨著我國氫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顯著提高與國產零部件水平的逐步提高,上述瓶頸已取得突破。例如,長安深藍色SL03氫電版燃料電池系統管路線束長度下降約20%,系統體積顯著減小,使轎車搭載成為可能。
“近年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各項指標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石墨雙極板的電堆壽命已從3000小時提高到1.5萬小時?!敝袊茖W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較長,涉及上游制氫、儲氫、加氫、燃料電池系統、電驅動系統等零部件和政策制造,并延伸到物流、旅游等應用領域。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加快完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
廣州黃浦是廣東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運營示范區。已在當地落戶的40多家氫能上下游企事業單位,預計2022年產值將超過10億元。為完善產業鏈,廣州還加快氫能生產,廣州石化年產1500噸高純氫項目建成投產,到2025年將形成年產2萬噸以上的氫氣供應能力。
在重慶,許多汽車公司發布了氫燃料電池車型,并聚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產業鏈配套公司。當地政府還與四川合作打造“成渝氫走廊”,計劃在2025年前投入約1000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輛。圍繞產業鏈,重慶還加快建設國家氫能動力質檢中心項目,建成氫燃料電池汽車綜合營運監控平臺。
仍處于初期示范和商業模式探索階段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仍處于初步示范和商業模式探索階段,政策推動產業發展仍需時間?!敝袊嚬I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
高成本是核心問題。據測算,目前每臺氫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的平均單價為數十萬元,而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的電池成本只有幾萬元。
電解水是制造氫氣最被看好的方法之一,但目前的制氫成本仍然很高。據計算,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平均每百公里用氫成本為30-80元,而電動汽車每百公里耗電成本一般不到20元。
專業人士提議,仍需攻關氫燃料電池、電解裝置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完善產業鏈及相關配套設施。上海嵐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范衛堯指出,仍需推動碳紙、質子交換膜等核心部件的技術研發,加快國產化進程。
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投入市場,更依賴完善的加氫站網絡,仍需加快加氫站的建設。
雄川氫能科技(廣州)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榮軍表示,與純電動汽車相比,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長,在大負載、長續航、高強度應用領域具有先天優勢,應加快重型卡車、特種車輛、商用車、儲能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產業鏈的高速發展。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