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不見通風塔,地下隧道空氣依舊保持清新。在車來車往的廣渠路運通隧道內,一臺大號“空氣凈化器”悄然運行,不僅減少了隧道內的尾氣污染,更加減少了對地面景觀的影響。
記者從首發集團云星宇交通科技公司獲悉,廣渠快速路運通隧道空氣凈化系統通過環保驗收并正式開始運行,成為內地首套投入運行的隧道空氣凈化系統。
為方便隧道內通風,一般城市道路隧道會在沿線設置通風塔,通過通風豎井把隧道內的空氣排送到高空中。由于運通隧道的地面都是建成小區,風塔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影響,也影響周邊環境景觀。為此,運通隧道建設之初就預留了設置空氣凈化系統的空間。
在果園環島地面下,記者走進空氣凈化系統內部。這套空氣凈化系統安裝在隧道側壁內,通風道入口像是一面百葉窗墻壁。設備開啟時,百葉窗打開,隧道內的空氣跟隨著汽車行駛帶來的活塞風,從側面吸入空氣凈化設備內,開始進行凈化。
“空氣凈化要經過三道過濾墻。”項目中心負責人介紹,第一道是細小鋼絲網初效過濾器,過濾掉油污、粗顆粒物和隨風刮進來的垃圾。過濾片兩旁的清潔噴頭,在過濾效率降低時會自動進行噴淋清洗。噴淋廢水還可以凈化循環利用。第二道是靜電過濾器,通過10千伏靜電吸附包括PM2.5在內的粉塵污染。第三道是二氧化氮過濾器。利用裝滿活性炭的碳箱,過濾掉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
三道凈化墻背后,是兩臺巨大的軸流風機。“凈化速度最大可以達到180立方米每秒。”凈化的空氣通過風道排回隧道。經過凈化,隧道出口空氣的污染物含量可下降85%,并符合相應的環保標準。目前運通隧道安裝了兩套空氣凈化設備,在早晚高峰期及中午三個時間段運行。空氣達到標準后,系統會自動關閉。
城市隧道空氣凈化系統成為越來越多隧道的“標配”。正在建設的東六環改造工程,也在隧道設計中引入了空氣凈化系統,凈化能力將比運通隧道提高一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