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陜西省土木建筑協會獲悉,中鐵二十局二公司申報的《高烈度震區雙洞隧道穿越碎裂巖體施工技術研究》獲得陜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術獎特等獎。這是該公司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企業軟實力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成色,該公司聚焦高質量發展主線,全力加大科技投入,為企業轉型升級點燃創新引擎。他們結合各在建項目,以重難點工序以及“卡脖子”技術為依托,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和QC小組活動,引導項目職工扎根施工一線開展技術研究,同時下發《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建立青年人才專家庫,鼓勵科技人才主動“揭榜掛帥”,練就過硬技術本領,為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提供持久“智動力”。
同時,該公司立足主責主業,在各“高、大、難”工程項目積極進行科研攻關,切實提升創新驅動力。在西延高鐵項目北洛河特大橋施工現場,賈偉創新工作室成員正對轉體梁施工工藝進行實地論證,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工程施工建設存在隧道洞內濕陷性黃土地質、高墩大跨連續梁等“攔路虎”,他們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聯合石家莊鐵道大學,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對無砟軌道橋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層應用施工等6項科研課題進行集中攻關,全面打造智能高鐵工程。
此外,中鐵二十局二公司還打出“科技牌”全面賦能項目管理。在沈白高鐵、包銀高鐵等大型鐵路項目,他們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智能化一體化平臺,為項目精細化管理插上數字化“羽翼”。歷時90分鐘,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最大鋼構梁精準落在兩個橋墩上,作為全線唯一上跨既有線鋼蓋梁,該工點上跨包蘭線、跨度大、安全風險性高。基于此,該項目創建BIM智慧建造平臺進行動態模擬,通過科技“錦囊”攻破施工技術難題。
隨著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深入,該公司突破了特長巖溶富水隧道等特殊不良地質隧道施工難題,為持續鞏固鐵路、公路施工品牌優勢打下了堅實基礎。
包銀高鐵(寧夏段)項目員工在智能一體化平臺顯示屏前查看現場施工情況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