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中心效果圖
在瘦西湖隧道內開車,時常會遇上前方車輛“蝸行”造成車輛排隊的現象。記者29日從市隧道管理處了解到,這一現象明年起將得到緩解,再有車輛緩慢行駛,隧道內的數字孿生系統將報警,工作人員會通過語音廣播系統喊話,提示駕駛員提高車速。
據了解,2014年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車后,隧道監控中心投入使用。如今該監控中心軟硬件功能已無法滿足隧道長期安全運行及應急救援等要求。根據城市隧道布局,我市明確了全市隧道采用“一中心、三基地、一張網”的整體布局,將瘦西湖隧道監控中心擴容改造工程列入了今年城建計劃。該工程將建設市區隧道統一監控、指揮、調度、管理的智能化綜合指揮調度體系,實現集中監控、統一管理、綜合分析、區域應急等功能需求,實現市區21座隧道共用一個中控室,可避免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有效降低隧道中心建設成本和監控運維成本,實現隧道群管理逐步從“粗放”走向“精細”,確保隧道行車安全性、節能性和舒適性,全面提升城市隧道運營的資源數字化、監控實時化、管理智能化水平。未來,利用綜合指揮調度體系,市區21座隧道的暢通率將由98.5%提升至99.9%,隧道群車輛平均通行時間縮短10%,清障救援平均到達與處置時間分別降低4分鐘與5分鐘。
“新系統首先在瘦西湖上層車道(由東向西)安裝數字孿生系統,目前揚州還沒有城市道路使用該系統,計劃明年初投入使用。”市隧道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該系統具有隧道結構健康自動檢測、維管系統實時評價、多維監測隧道內狀況等功能,隧道內任何一個物體,在監控室大屏上都能一對一精確映射,點擊就能夠顯示其具體信息。市民能夠直接感受到該系統的作用就是,如果有禁行車輛闖入隧道或車輛在隧道內遠低于設定車速60公里/小時“蝸行”,數字孿生系統將報警提示,監控室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隧道內的語音廣播系統喊話,提示闖入隧道的駕駛員不能在隧道內通行,提示“蝸行”駕駛員提高車速。目前,擴容后的瘦西湖隧道監控中心已建成調試。
名詞解釋 數字孿生
數字孿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簡單來說,數字孿生就是在一個設備或系統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數字版的“克隆體”。它被創建在信息化平臺上,是虛擬的。數字孿生體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是對實體對象(本體)的動態仿真,也就是說,數字孿生體是會“動”的。它“動”的依據來自本體的物理設計模型,還有本體上面傳感器反饋的數據,以及本體運行的歷史數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