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向金屬氧化物催化劑中添加磷,成功地在低壓下調節了電荷載體的不良傳輸。
金屬氧化物是光電化學(PEC)水分解制氫替代燃料的一種有前途的催化劑。然而,它們的有效性在低電壓下受到限制。添加磷可以減少水分解過程中的能量損失。他們的發現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
釩酸鉍(BiVO4)是一種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對紫外線和可見光都有反應,被視為光電化學水分解的最佳光催化劑,該過程產生氫氣作為替代燃料。
研究人員解釋道:“在光電化學水分解過程中,氫氣和氧氣由水產生,使用陽光和專用半導體作為光催化劑,如釩酸鉍。利用光能和額外的小電壓供應,光催化劑將水分子直接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然而,如果電壓供應太低,則不能有效地提取大部分光激發電荷載流子,導致能量損失并影響水分離效率。這種不良的電荷傳輸主要是由于電荷載流子的陷阱態和小極化子的形成。”
天然缺陷和極化子的形成阻礙電荷載流子傳輸
利用太陽能,半導體中的電子被激發,可以向上反彈并穿過帶隙從價帶到導帶,從而產生電流流動。但是半導體的固有缺陷會引入“陷阱態”,它會捕獲光誘導電子和帶正電的空穴,直到它們重新結合,阻止它們自由移動成為電流。
此外,當電子在半導體內被激發時,其電荷可以引起晶格膨脹,將電子限制在晶格單元內,并形成一個小極化子,這可以被視為一種強烈俘獲電子的深阱狀態。它需要熱振動能量(稱為極化子跳躍激活能)從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因此,小極化子的形成對電荷遷移率有不利影響,這在過渡金屬氧化物中很常見。
研究團隊接受了這一挑戰,尋找提高電荷遷移率的方法。他們發現,通過用磷摻雜修飾釩酸鉍光陽極,電荷遷移率比原始光陽極高2.8倍。這也大大提高了電荷分離效率,在0.6V時高達80%,比原始電荷分離效率強約1.43倍,在1.0V時高至99%。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發現,摻入磷后,釩酸鉍光陽極的極化子跳躍激活勢壘降低。這一點通過我們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得到了證明。”
磷摻雜的協同效應
該團隊的實驗和測量還證實,磷摻雜鈍化了釩酸鉍表面上固有形成的陷阱態,從而增加了用于分解水分子的開路光電壓。
他們表明,通過同時介導極化子跳躍勢壘和陷阱狀態,摻雜磷的釩酸鉍中的電荷傳輸得到了改善,從而在低壓下引入了高效的光電化學水分解制氫。協同效應允許磷摻雜的釩酸鉍在0.6V下表現出2.21%的創紀錄的高光子-電流轉換效率。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希望對釩酸鉍性能增強的機制理解將為許多光活性金屬氧化物的陷阱態鈍化和極化子跳躍提供關鍵見解,更重要的是,將為高效制氫提供一個潛在的選擇,以幫助實現碳中和。”
這項工作最突出的是太陽能和電力的聯合輸入,以從水中釋放氫氣。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